四川成都崇州市在哪里?
崇州市(原重庆县)位于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东距成都25公里,天府之国的心脏地带。全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平坝区占52%,山区占43%,丘陵区占5%。总人口641.5万。该市辖25个乡镇。
崇州市历史悠久,古称周树,建制历史长达2200年。郡县制建立于公元316年。在《送别杜》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然而,中国有我们的友谊,天是我们的邻居”,就是今天的崇州。1994年撤县设市。崇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素有“蜀中蜀”、“蜀门镇”之称。崇州市政府所在地重阳镇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崇州市有“天府粮仓”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粮棉专项贷款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崇州主产川芎和玉瑾,是全国川芎生产基地县。怀远地区出产的乌木远销日本等地。崇州枇杷茶自宋代以来一直进贡朝廷。它被称为“龙门贡茶”。其黑糯米被誉为“黑米之王”,享誉海内外。此外,该市的竹藤制品也很有名。
崇州市的山、丘、坝、河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其中省级风景旅游区九龙沟、省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就是代表。崇州市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燕化水库、周文庙、陆游祠堂、严光庙是川西罕见的历史遗迹。
自然地理
崇州市境内是山地、丘陵、平原并存的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学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8.4%,低山丘陵占8.7%,平坝占52.9%。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西北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海拔最高的是苟故里最西端的大学堂主峰,达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区平均海拔560m,最低点是三江镇孟都,海拔只有480m。
崇州市的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西北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海拔最高的是苟故里最西端的大学堂主峰,达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区平均海拔560m,最低点是三江镇孟都,海拔只有480m。
崇州市主要河流有三条:西河、黑石河、金马河。
西河发源于苟故里火烧营北麓,从窑子岩山口向东流至平原,与河、干五里河、博江河汇合。童渊也叫文泾河。从童渊的下部向东南,有沙沟河、向阳河和白马河。然后向南流经三江镇孟都镇,进入新津县城。全长109公里,市内长96.8公里。流经14个乡镇,是全市最长的河流。
黑石河,又名“黑石河”,在都江堰市刘杰乡流入市区,向南流经9个镇,在三江大桥与马洋河汇合,流入新津县,全长65公里,市区32.15公里。
金马河是岷江干流,从都江堰市姜妍乡沿城市东部边界流入市区,间歇性为崇州与温江、双流的界河。市内河堤(右岸)长10公里。
以上三大河流与市内180多条支流相连,形成市内水道网,在新津县汇入岷江。
崇州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9℃,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25℃,冷月最热月平均气温10月5.4℃。温差为19.7℃。年平均日照时数1161.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12.4_,雨天多,夏季降雨量少,春季176.1_个,夏季588.0mm,秋季2655个。风向频率多为静风,占全年的37%;其次是北风,占9%。年平均风速为1.3m/s,平均霜冻日为19天,平均无霜期为285天。年平均降雪量3天,降雪量小。主要灾害性天气是连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寒潮和霜冻。
土地资源
城市总土地面积为1090.17k_。其中,山区为471.52 k_,丘陵区为54.95 k_,平原区为563.7 k_。山、丘、坝水面654.38+万亩,全市普遍形成“四山一水五田”的土地格局。
矿产资源
崇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5种:煤、铅、锌、石灰石、泥炭;未探明储量有9种:黄铁矿、银、金、云母、雄黄、石膏、铝、盐、天然气。矿山分布在苟家、万家、毛郎、怀远、街子、巩义、王场、明道、龙兴等地。其中,煤炭和石灰石的储量最大,正在开采的矿产有三种:煤炭、石灰石和黄金。已经开采了六种矿物:泥炭、锌、黄铁矿和石膏。
水资源
除降水外,全市河流年径流总量为654.38+05707.4万立方米。其中,都江堰输水能力80511万立方米,当地河流水量73952万立方米,山丘、塘坝、水库蓄水、机电提水、山溪引水、可利用浅层地下水2611万立方米。农业生产可用水67648万立方米,平均每亩1090立方米。
全市水力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10900kw,可开发量53605kw。
这个城市由河流、池塘、水库、水池等组成。总水面654.38+万亩,可养殖水面3807亩。尚有3500多亩可开发水面。
生物资源
崇州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适合生物生长。植物方面,乔木种类繁多,乔木灌木遍布山、丘、坝,包括65科300余种,药用植物120余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红豆树、水杉、珙桐、罗汉松、紫檀五种。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包括数百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岩驴、獐子、叉角羚(即野牛)、大熊猫、小熊猫等。珍贵的鸟类有爱情鸟、云雀、野鸡、鹦鹉、贝类母鸡等。此外,还有珍稀的娃娃鱼(娃娃鱼)和棒棒鱼(俗名)。
崇州市是中国十四个熊猫生态自然保护区之一。
森林资源
崇州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树种多样,共计65科200余种。乔、灌、针、阔叶林都有。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1%,分为高山水杉保护区、中山木材经济林区、丘陵薪炭经济林区和平坝路边综合区。全市立木总量近百万立方米。
历史的发展
崇州市历史悠久。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设江源县。686年,唐朝武则天设立周树,辖晋元、唐龙、庆城、新津四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6),升为重庆太守,也领数郡。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降为重庆府;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为重庆郡;1994年撤县设市,建立崇州市。
1983年7月,温江区行政公署撤销,重庆县划归成都管辖。199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重庆县”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1913(民国二年)民国政府废除清朝设立的府、州、厅。于是,重庆府改为重庆县,先后划归川西路、西川路、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52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
当地习俗和惯例
崇州市金鸡乡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以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享有风筝之乡的美誉。
一年一度的崇州金鸡风筝节是中国盛大的风筝节,这里经常举办四川风筝比赛和全国风筝精英赛。每年三月,风筝随着温暖的春风飞越崇州,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喜欢飞行。活动内容:东西方风筝大赛、川西风筝经典赛、国内著名放风筝表演队表演、大型、超大型、微型、精品、有收藏价值的风筝展、兰花展、川剧、京剧表演、烙铁画、奇石、根艺、明道竹编展、大型文艺节目;参观金鸡风筝之乡,群众性自由放飞希望活动,风筝制作表演,游客自己制作风筝;重庆著名小吃有扎扎面、天主教堂鸡片、大王鸡、家常鸡、怀远三绝等。
在旧社会,大多数人被埋在地下。人死后,停下来凭吊、立灵,口含烟叶,燃放天炮,门上贴X形白纸,屋内“灭死星”,给死者沐浴,穿上寿衣,离开灵柩启封,停在堂前,头前上菜,脚前点灯,烧老符,为阴阳开路。请尊者命主,设灵哭饮。亲戚穿上丧服,孝子穿上麻戴孝,守灵悼念,派人送丧报告,贴出讣告,派亲友祭祀,孝子哭拜,封棺。三天后,亲戚们聚在一起,送别遗体,封好,放在灵堂里祭奠,请和尚道士推荐死者。出殡前信奉“三祭”,供奉香、帛、汤、酒瓶,吟诗、念悼词,回顾逝者生前的功绩。孝棚遮天,鼓乐四起,炮声炮声不绝。葬礼那天,有很多亲戚朋友。孝子穿着丧服站在那里,把孝顺拉到前面,孝顺的妻子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抽泣着买钱。棺材进棺材,饭散了,钱赚了,就埋了。说到第三,回煞,念到第七,第一百,周年,驱魔,就从死转到鬼,转到祖宗。近几十年来,殡葬改革得到大力推进。殡葬服务被追悼服务取代,土葬改为火葬。春节、清明节、七月半都是向坟墓献花,也有人烧纸钱、香烛以示心意。
崇州人视婚礼为繁文缛节最多的大礼包,俗称“终身大事”。婚礼时间以农闲季节的春季最多,一般包括约好、换位置、定日期、迎娶新娘、结婚、回门等。,而且每个礼仪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其中,婚礼是最复杂的。婚礼前夕,男方须持“花夜酒”,挂簪花红礼,庆祝至深夜。婚礼当天,男方举行“送酒仪式”,女方举行“送酒仪式”,由媒人引导,新郎前往。婚礼结束后,他会派一顶轿子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梳头,开颜,踩桶,送走,散筷,上轿子。轿子到了男方家门口,要拦路,回马,然后进门祭奠,揭开面纱进洞房,开门祭奠,喝“白子汤”,闹洞房。现在的婚姻大多是自由恋爱,结婚手续已经大大简化了。“嫁妆”早已被电器家具取代,新娘的轿子被花车取代。不愿意大惊小怪的甚至以“旅行结婚”的方式一走了之,婚姻更多的变成了夫妻之间的事。
传说很久以前,崇州的三郎太镇晚上在山上变成了红灯,村民们怀疑是寺庙着火了,就去灭火。所有的和尚都说没有这回事。突然,我听到一个婴儿的哭声,大家循着声音,在山门外找到了一个乞丐的产妇的孩子。他们互相邀请帮忙,他们送来竹子材料来搭棚子御寒,送来大米来充饥,还送来一竹筒米和一个鸡蛋给那些极度贫困的人。过了十几年,乞丐的儿子长大了,统一了天下。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从此以后,无论谁生了孩子,亲戚、朋友、邻居都要给母亲和婴儿送去食物和衣物,如狗耳朵帽、虎头鞋、毛衣、鼓鼓的肚子等。,以及鸡、鱼、肉、蛋、油、米等。对母亲来说,什么都有。“送竹米”又叫“送糜竺”,意思是水里面装满了很多面,以寄托美好的祝愿。由此也衍生出“汤米酒”、“汤锅酒”、满月酒、百日宴等习俗,沿用至今。
崇州人过生日时,50岁以下的只能生或活,一般生日吃面条,祈求长寿。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拿着生日礼物,准备酒席,招呼客人,鸣枪,送礼物。到时候,他们举行仪式,祈求生日快乐,并结束这场盛大的宴会。现在虽然也有做大事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来代替。
崇州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东晋《华阳国志》对此高度评价。清光绪《崇庆国志》记载:“成都邻外,士子温良恭俭让,弦歌之声达五湖四海。”为川西人所称道。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崇州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伴随着习俗,包括出生仪式(包括生日仪式)、加冕仪式、婚礼和葬礼。有各种祭祀和祝贺的仪式和习俗,还有数不清的禁忌和习俗,和当年的一样多。
每年除夕至次年元宵节是崇州市的习俗,元宵夜达到高潮,城关、怀远、童渊、三江等乡镇最为热闹。有两种类型的灯:吊灯和游泳灯。吊灯,就是每家门前屋檐下挂的灯,是用彩纸糊的,有圆的,有方的,有菱形的,有平的,变化多端的;鱼灯笼、虾灯笼、瓜灯笼、宫灯形状各异。尤其是灯笼最引人注目,它集雕刻、粘贴、剪纸、诗歌、绘画和书法于一体。一般为圆柱形,高度约1米,中间放置一个转盘。燃灯后,转盘因气流而旋转,转盘上附着的山水人物、鸟兽会周而复始,不断变化。小朋友以玩兔子灯笼为乐,摘下来,系绳会拉,让夜游美不胜收。到了季末,大街小巷都是五颜六色的灯光,游客争奇斗艳。龙灯、狮子灯、牛灯、妹子灯、平台、高跷是最常见的旅游灯。大街小巷,锣鼓喧天。
建国后,这种习惯沿袭下来,但规模大大缩小。到1983,第十六届成都灯会,崇州参加“万象更新”大型电灯组,反映城市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获得一等奖。之后运回市区在燕化水库公园举办灯展,新展出1000多盏灯笼,盛况空前。下面简要记录了城市中的几种旅游灯。
龙灯节每年城市城乡都有龙灯巡游,吉祥如意,庆春节,破五灯收十五灯。城关、吉协、大环、三江等乡镇龙灯种类繁多,舞龙、彩龙、火龙各种各样,相互竞争。舞龙讲究,用黄布装饰,5至7节,6至8人挥舞。龙宝饰金,挂于竿顶,旋转自如。1人取笑。跳舞的时候,龙头在追宝,身体被尾巴围住。锣鼓声中,时而“苦竹收拾”,时而“海底捞月”,各种叫法层出不穷。彩龙华丽,一般7、9节,以各种软缎为龙皮,造型逼真。旅游时,用鱼、虾、螺、蚌、龟、龟等灯在“滚绣球”、“龙摇尾巴”等打击乐或川剧锣鼓中表演各种动作,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除了春节和元宵节,它还经常活跃在大型庙会上。童渊清明节上有99条彩龙。龙是粗糙的,以麻布和鳞片为体。舞队庞大,大多用油鞭和燃烧弹照亮道路。舞者们光着短裤,头戴锅盖,脚穿凉鞋,跑得飞快。燃灯者手持烟花,将它们喷洒在街道上。燃烧越激烈,舞蹈越激烈。虽然眉毛在燃烧,但脸依然不变色,象征着繁荣和好运。这种以苦为乐的舞龙,建国后就被淘汰了。
狮子灯在西山、怀远、三江、马洋、王场、东关、万家等地很有名。怀远狮子灯特别有名。民国时期曾在成都、温江、新津、乐山等地跳过。这些城镇的狮灯分为“文狮”和“武狮”。纹身的狮子比表情更重要,比如抓挠、舔毛、卷毛、抖毛。武狮擅长杂技,能跳能滚能转。他们强壮勇敢,头顶队形如翻五台山多达百种。崇州的狮灯“破阵”尤为精彩。赏灯的主人用晾杆、桌子、凳子搭起高架,把赏钱放在最上面的桶筐里,让跳舞的“猴子”们据为己有,集戏剧、杂耍、舞蹈于一身。还有的让“狮子”也上高架,表现狮子作为百兽之王的聪明威武的性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狮表演变得时髦而过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春节都活跃在城乡。
马洋的白头、亭江、明道等乡镇的农民擅长跳牛灯,用簸箕装饰牛头,并用麻布将头和尾连接起来,以显示牛的身体。一个人是头,一个人是尾,一个人是牧童。在元宵节,龙灯是经常遵循的。行军时表演喂牛、牵牛花、大牛等情况;玩灯的时候有杀牛、转圈、被困等程序。简单搞笑,乡土气息浓厚。
在花灯市场上,花灯有车花灯和船花灯两种,都是以唱歌为主。幺妹乘花车或莲花船跳舞。乘花车时,有车夫推着大车,双手各持一面画有车轮的方旗,以示车;用彩色丝绸把手推车绑在肩上,以示手推车。瑶姐双手举旗表演。采莲船里,姚梅站在船里,边上有个摆渡人。唱歌时,另一个“莲乡队”领头,金钱棍踩着十字架,一人领唱,大家各有各的声音,沿街击鼓跳舞。主唱大多是《十二月》的传统歌词,也有即兴发挥的。说情人绘声绘色地写着“柳丫得(儿)柳丫”“一朵荷花得(儿)海棠花”。瑶妹在音乐中跳着丁字舞,多是女扮男装,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鼻子上戴着墨镜,十分迷人。这盏灯所到之处,往往会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谈论它,猜测模仿者是谁。
此外,元宵节还经常出现平台和高跷。该平台大多以川剧片段为原型,如《桂英猎雁》和《秋江》。高脚杯也是剧中角色的装扮。新中国成立后,戏台塑造了更多的新时期英雄形象,高跷也扮演了现代川剧人物。
相传古重庆府西门外,有一座多拱石桥。它大约有四五十英尺长,两英尺宽,有十三个拱门。这座桥是由红砂岩建成的。从远处看,它像一弯新月横在滚滚的西江上。
这座桥就是西江大桥,远近闻名,被誉为“川西第一桥”。一百多年来,围绕它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据说在明清时期,古重庆府西门外的西河曾经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因为河上没有桥,行人只好乘渡船过河。古蜀国民间商业发达,每天往来于西河两岸的商人、富商、搬运工络绎不绝。尤其是黄昏时分,码头上的人特别多,忙着过河的人摩肩接踵,所以世人有“一夕三千客过西江”的说法。但是到了5、7、6月份就惨了。河水暴涨,大多数摆渡人停止了工作。有几个年轻人胆大妄为,敢鼓足勇气渡船摆渡,十有八九就要完蛋。当时人们提起西河就心酸,过河就惶恐。期待在河上建一座桥,成了人们如此怀念的奢望。但是建一座桥需要很多钱。
不知不觉,清朝嘉庆年间,重庆府有个进贡生,姓黄,名步云。这个黄已经年过半百,还有一个独子在外做官。在家里,只有丈夫和妻子互相依赖为伴。黄氏家族在城外有500多亩祖传的上等油沙良田,家境相当殷实。黄虽然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却没有染上一般富家子弟的恶习。他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农村享有很好的声誉。当黄听说西江被洪水淹没,交通受阻时,他非常担心,立即决定卖掉他家的土地来赚钱建桥。他刚一提出自己的想法,就被妻子抢了先:“造桥,造桥,你只是淡淡地说,冲一冲。”让我问你一件事。你我要喝两天西北风,等所有的田地都清完了。“但黄生来就是个犟脾气,他认定你就是十头牛也不能回头。通过枕边一句善意的劝说,妻子虽然不太高兴,但碍于老太太的情面,也没办法。
经过紧锣密鼓的规划,西河大桥于道光元年建成。正式破土动工的那天,西河坝彩旗飘扬,鼓声震天,河堤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热闹的人们。听说黄要做大好事,要带头修建西江大桥,大家都跟他过不去。于是,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各种能工巧匠迅速聚集起来。就连远在西山脚下的石匠张墨子也忘了妻子怀孕的事。家里需要人照顾,就拿起两把锤子,晚上赶到工地。一时间,一个巨大的西河大坝上挤满了民工,耳边全是叮叮当当的敲石声和尖叫声。渡口附近的朱轼街一带的农民,遭受洪水,不仅所有的青壮年都去了工地,就连他们的婆婆和阿姨们也自发组织起来,为农民工煮茶煮饭。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桥早一天建好。
当时建桥的主要材料是红砂岩,当地没有。收集它的路很远,而且很难搬运。所以项目的进展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建桥的巨额费用也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预算。当大桥被延迟到15年,黄所剩无几。由于未能按时支付工资,大多数农民工已经退出。快到吹灭灯的时间了,但多亏了一些乡绅的及时捐款,才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此时因为年代久远,人心涣散,每天只有二三十个泥瓦匠上班,整个工地显得冷清。
一晃就是八年,在庞大的西江大桥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全桥建设终于因资金不足而停止。当最后一批石匠离开黄的工地时,不禁感到一阵难过。十几年了,他已经从一个半个世纪的老人步入了暮年,但是他的造桥夙愿却没有最终实现,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为此,他整日为茶和饭发愁,晚上坐立不安。他经常蹲在河岸上,在桥上站很久。他控制不住心中的苦涩,热泪盈眶。
上帝似乎在故意与人作对。那年夏天,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倾盆大雨。西河暴涨五六尺,漫过河堤,淹没庄稼,两岸一片繁华。巨浪猛烈地冲击着高耸的桥墩,大桥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尽管家人一再劝阻,黄每天都守在大桥旁,发誓要与大桥同生共死。一天中午,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天下大乱。一阵电闪雷鸣后,映出一条龙卷起浪花,从上游冲来。顿时,河水浑浊,海浪雷鸣。见此情景,黄吓得目瞪口呆。他知道这是恶龙往城里灌水兴风作浪。据老一辈人说,在古代,每年5、7、6月的山洪季节,恶龙都会游到都江堰上游的王娘滩去看望母亲,所到之处都会被洪水淹没。后来,在李冰父子的带领下,当地人降服了恶龙,把它锁在龙符庙里,使川西坝子百年干旱,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不料恶龙挣脱锁链,逃出牢笼,沿着岷江而来。眼看着凝聚了自己半辈子心血的大桥即将被毁,黄如雷贯耳,双脚发软,情不自禁地跪在河堤上,口中念叨着,乞求恶龙怜悯两岸人民,慈悲为怀,不要再作恶,毒害生灵了。
黄跪了五个小时。恶龙也因为长途跋涉很累了,所以克制了刚才的气势,扑腾了几下后喘着气在水里打瞌睡。正巧有个神在云中巡视,瞥见了人间这一幕。天神被黄的虔诚深深感动,顿时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手里拿着一把七尺青铜斩龙剑,从天而降。恶龙看到这场战斗,吓得魂不附体,绝望地逃走了。由于河道狭窄,庞大的身躯一时难以转身。无奈的恶龙只好游下300多米,才趁机掉下水龙头。他从岸边的农田里逼出一条路,逃回西河。于是,西河在这里一分为二,形成了两条河,四周是一个面积约200亩的纺锤形小岛,就是今天的翡翠岛。玉皇大帝被黄造福人民的诚意所感动,派天上所有的能工巧匠来帮助他。转眼间,西江大桥全部建成。当他看到这一幕时,黄因为过度兴奋而瘫倒在江岸上,再也没有醒来。为了防止恶龙再次兴风作浪,天神们在离开前特意将斩龙剑解开,高挂在桥拱之上。自此,西河多年未发生大洪水,两岸人民安享太平。
除了黄的故事,还有许多关于西河桥的传说。这里补充一二,为读者提供晚餐。第一,西江大桥桥面有数不清的石板。据说民国时期有个地方军阀不相信这个谣言。出于好奇,他的下属士兵依次站在石板上,希望得到确切的数字。但由于部分士兵对军官的一贯作风不满,故意绑架,两次排队后清点的人数不符,让人更加相信这种说法。第二:龙剑失踪之谜。西江大桥上挂着一把斩龙剑的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但据西江乡老人回忆,民国以来,剑的铁扣一直留在桥拱上挂着,从未见过剑。龙剑何时被盗失踪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以上轶事为古桥增添了神秘色彩。
1953年夏天,历经沧桑的西河大桥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后垮塌。人们对百年桥的消失深感惋惜,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在西河上又修建了两座雄伟的新西江大桥。近年来,滨河路景区的开发使西江古渡焕发出崭新的面貌。
这正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古桥传奇代代相传。
经济概况
崇州市位于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面积1090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其中市区人口15万)。崇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市、中国体育先进县、四川历史文化名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先进城市、四川成都平原都市圈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同时,崇州入选中国100魅力城市榜单,在四川所有魅力城市中仅次于都江堰。崇州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十佳县(市)”行列,在西部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县评价中排名12。
崇州市位于成都20分钟交通圈,东距成都仅20公里,东南距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在建的第二条通道(连接光华大道不设收费站)将大大提升我市的交通优势,特别是与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直线连接,将进一步拉近与成都的距离,使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021,1,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排名出炉,崇州市排名112。
2021,1,崇州市登上四川省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1年10月,崇州市被认定为四川省第三批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5438年6月+2020年2月,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四川省第五届文明城市名单,崇州市榜上有名。
5438年6月+2020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旅游示范区,崇州市榜上有名。
5438年6月至2020年10月,崇州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公布,崇州市上榜,排名第25位。
2018,10 6月,崇州市入选2018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第28位。
2016年7月,崇州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6年5月,农业部将其确定为崇州市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