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县名的由来(一):中国地名
中国县名
(1)从政治理念中取意。
循化的意思是“追随王华”。北宋崇宁二年(1103),建循化城(原名龚毅城,迁恭城,在土门关外)。金朝设积石州,属临洮道。袁就是这个原因。明初,积石州有千户人家,属河州卫。清雍正七年(1729),在草滩坝建城、驻军,命名为“循化城”、“循化营”。乾隆二十七年(1762),迁贺州同治为循化城,设循化厅(县级),先后隶属临洮府、兰州府。道光九年(1829),调任西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循化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3月。
导游。原名为Guide。据乾隆《甘肃通志》卷三《贵德所》一文记载,“明前祎凡驻牧之,洪武三年(1370),征西将军邓禹攻川,后还得州,以樊沂之意为转”,其政治主张昭然若揭。清初设归德,属河州卫。雍正三年(1726),革除河州卫,调任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调任西宁府。乾隆二十七年,设归德殿,设县丞(称西宁县丞)。四十七年(1782),由“归德”改为“导德”,意为“重德”,沿用至今。56年(1791年)改同治。1913贵德厅改为贵德县。
海盐,1943建县,取“海盐鹤庆”之意,地方太平。西汉末年属王莽的西海郡管辖。这个地区曾经是第一个零羌牧场。西汉第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在此设西海郡。西海之名,在汉代王莽传中记得很清楚。王莽奏太后王曰:“此案有东海、、北海三郡。请接受美好的祝愿,把土地让给西海郡。”西海的命名显然是以“四海统一”为前提的。这个西海郡大概维持了十五年,也就是荒废了。
平安,平安县于1982年5月设立,辖平安镇,古称安邑、易蓉。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命名为乐界溪,是一条从青沙山向北流到平安镇,汇入湟水的河流。这里原是乐杰强的住所,因部落而得名。东汉初年在此设安义县,属金城郡。建安设立西平郡后,又回到西平郡。魏晋。十六国时期还是安义县。北魏弃郡。隋唐时期属西平郡或鄯善,位于乐都。在宋代,它被称为宗葛城。元代设骚站。明代洪武设平荣,嘉靖元年(1522)建平荣,万历二十四年(1596)加建。清朝康熙帝将荣成改为平安城。
(2)表达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理念。
1929青海省政府成立后,乐都县东半部划出为民和县,意为“人民和睦”或“民国和平”。
新成立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从西宁县划出一部分,以“互助互爱”为基础,于1954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
同仁县新设在荣沃寺地区,取“邓通于人”之意;察布查尔地区新设立的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等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烙印。
(3)经羌语提炼。
乐都,据《赵涵·郭崇传》记载,在汉人来此之前,名为罗都谷,故由羌人命名,在汉也写成罗都或罗都,故为音译。至于“罗都谷”具体指的是哪一条山沟,有人认为是指老鸦城北的冰沟,也有人认为是原景区范沟乐都县北部的音生沟。到十六国时,侯亮吕光设郡(约386-390),雅化成为乐都,一直沿用1600年。南梁王国(397-414)以乐都县为都城。北魏时属陕州,孝昌二年(526)陕州迁至此。此时陕州与乐都县在一个城市,名称为西毒县(西毒县移至此今西宁)。隋朝时改为西平县。唐初改称陕州,称湟水县。吐蕃统治时仍名兖州,驻我省。在宋代,它被称为富川市。傅园二年(1099),改黄州,改乐州。元朝还西宁府。
明天建一个工厂。年波,藏语,与年宝翻译不同,是山神的意思。“年伯沟”,即山神沟,指的是北接黑龙岭、在雨中云腾的胜范沟。清初雍正三年(1725)设年波县,1929更名为乐都县。
④以一条河流或一个地方的方位命名。
大同,原来是这条河的名字。清雍正三年(1725),设大同卫,建三城,设三营,即白塔(今大同县老城)、大同(今门源县城)、永安(今门源西北60公里),魏徵就在此门源。乾隆九年(1744)迁至白塔营,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为大同县。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迁至桥头镇。
门源,1929指定大阪山以北门源县。分析大同县在1929,因为它地处古水,也就是今天的大通河;古称圪门河,在《晋书·音义》中说:“水在流时,山如门”,孟康说:“大水读门。”。颜师古曰:“水以声名,水在峡,岸深如门。”。西汉时曾设徐浩县,今属甘肃永登县何桥镇。大同市建在宋在浩北部的沱江上,这条河因大同市而改名为大同江的源头。1953年建立县级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1959年简化为门源。
湟源的意思是湟水的源头。道光九年(1829),设团加堂,设在主簿。1913年改为湟源县,团加和东布尔有不同的译名。据说坦噶尔是藏语,在湟水岔口。
湟中创建于1944,管辖鲁沙尔镇。Rouchard,藏语,新村归新部落的意思。“湟中”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意思是两座山对峙,湟水在中间流过。古时湟中指西宁、乐都。湟中建县后,成为行政建制名称。
贵南,意为贵德以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用来统治茫拉川。
(5)古县的名称取自汉语中相应的意思。
西汉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在西平阁设林强郡,取“归诸羌”之意,辖淅川镇海堡。东汉时,多巴(藏语,川川汇合处)迁至湟水北岸,西纳川口被夺。
镇海,唐朝以后叫林凡,宋朝叫谷林和临洮。元代以后叫镇海。神爵元年(公元前61),赵充国武力征服羌后,在今老鸦城建立羌县,汉军在此打败羌。老鸦城没有乌鸦,来自藏语,意为山谷的尽头。
东汉末年,西平县有长宁郡,在长宁谷中部,也就是现在的西宁北川。《水经注》称长宁川,有长宁阁,“北有养女岭,即浩门山,北有西平山”。长宁阁“东有东西门,东北角有金城,西北四十里”,长宁郡应治于此城。
上面提到的林强、破羌和长宁的中文意思很容易理解。
参考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西藏军区侦察处。藏语地名简编[Z]。拉萨,1979。
易宜智。青海地名的由来及若干规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1): 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