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生平事迹
刘禹锡生平事迹
早期生活
刘禹锡,祖上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及第七祖刘良,北朝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洛。父亲刘绪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他的父亲和祖先都是小官僚。他的父亲刘绪在江南做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写诗。他聪明勤奋,一度受到当时著名诗词的影响。
贞元六年(790)19岁左右,刘禹锡在洛阳、长安等地求学,在士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并列进士,同年为弘慈进士。两年后去吏部考秀才部,被放为太子校书。很快丁友就呆在了家里。贞元十六年(800),杜佑以淮南为使,许思豪为使,任命刘禹锡为节度使。后来,杜佑回到扬州。杜佑在幕中逗留期间,写了许多表格。
贞元十八年(802),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调任监察御史。当时韩愈和柳宗元都在御史台工作,三人成了朋友,关系非常密切。
贬谪的生活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病逝,顺宗即位。王和王来这两个前王公的侍从,以改革营私舞弊的野心著称,被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和王是好朋友,他的才华和抱负受到叔父的高度重视。于是,他被任命为袁外郎,判了一个盐铁案,参与管理国家财政。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政治热情极高,与柳宗元一起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浏”集团在短暂的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进步措施,但由于改革侵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很快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春历,王死了。王丕被贬后死了。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是被贬为园洲刺史,后又被贬为司马园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去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同时有八人被贬为远司马,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65438+2005年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被召回北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65438+2007年二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我从朗州召到北京,我给看花的先生们演了一出戏”这首诗,得罪了朝野,被释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流放在朗州近十年。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并写了许多赋体诗来表达自己不甘人后的野心。由于接触了当地的民歌,他从中吸取了营养,诗歌创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许多哲学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柳宗元的《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随柳宗元等人回京。然而,他很快被贬到更远的亳州任刺史。幸好在裴度和柳宗元的帮助下,被改到连州当刺史。刘禹锡在连州待了将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因母亲去世,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夏,调任贺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鲍莉二年(826),他被调回洛阳,在东都尚书省工作。从他第一次被降职到这次,已经过去了23年。
老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被任命为杜东大臣。次年,他以主宾身份重返朝鲜,阆中写下了《徜徉杜宣观绝句》,表现了他屡遭打击而不屈不挠的意志。后来苏州、汝州、通州的官员做了刺史。从开城元年(836)开始,他被任命为太子的客人和秘书,监督杜东的公司。
会昌元年(841),校勘部增设尚书衔。世人称之为刘斌科和刘尚书。晚年,刘禹锡到了洛阳,在那里结交了好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和谐地唱着,过着悠闲的生活。他和白居易一起留下了《白柳歌集》和《白柳歌集·卷》,和白居易、裴度一起留下了《若洛歌集·名作》。此后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大夫、苏州刺史、汝州刺史、通州刺史,最后与太子客分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死后追授为户部尚书,葬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简介:
刘禹锡(772 ~842)河南洛阳人,祖籍河南郑州荥阳。他说“他家生在荥阳,他生在洛阳”。他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匈奴后裔)。唐代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被称为“诗人”。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为秀才,先任太子校对员,后迁居淮南参军,后加入杜佑幕府,深得杜佑信任和器重。杜佑入朝为丞相,刘禹锡也移监帝国。贞元末,他加入了以太子王为首的“二王八马”政治集团。唐顺宗登基后,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创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迁为太子座上宾,死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他被追赠给户部大臣,葬在荥阳。
刘禹锡的诗和散文都很优秀,题材广泛。他与柳宗元并称,与魏、白居易并称“三杰”,与白居易并称“白柳”,留下了《陋室》、《支竹词》、《杨柳枝词》、《武夷巷》等名篇。刘禹锡的三部哲学著作《天论》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分析了天命论的来源,天命论是唯物主义的。著有《柳梦德文集》和《刘斌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