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谁发明了袜子?
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今笔记》:“三代与周朱交趾。”“三朝”是中国有记载最早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吉焦”原来是用动物皮制成的袜子,所以写作袜子。后来从兽皮发展到布、麻、丝,“七”字改为“袜”,最后一步步简化为“袜”字。通过一个词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小袜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惜的是,就像人们不在乎脚上的袜子一样,袜子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也没有一席之地。在许多作品中,袜子文化是模糊的,只是一笔带过。到目前为止,由于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关于袜子的专著。本文简述了袜子的起源和历史,试图为我们脚下这双普通的袜子涂上一层文化色彩。
中国——袜子生产的鼻祖
考证表明,最原始的袜子出现在中国的夏朝。《三国志》中有记载“文王伐祀,到凤凰黄市,领带解,因结”,指的是周文王自己系袜带,自己系袜带的情节。可见,袜子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上流社会中已经出现,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袜子由成熟的皮革和布料制成,富裕家庭可以穿丝袜。袜子一般有一尺多高,上端有绑带,穿的时候用来系住上口。它的颜色是白色的,但祭祀时写的袜子是红色的。最好的袜子是用丝线织成的,并绣有图案。
秦汉时期就有进门脱鞋袜的习俗。在房子里,你走在桌子上。不仅是平日的宴请如此,上电潮汇也是如此。能带着剑去庙里是莫大的荣幸。汉朝少数人,如萧湘、曹操等,也曾享受过这种待遇。(下面有专门一章)
此外,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葬出土的两双丝袜,均为全丝裁缝制作,缝在足面和背面,底部无缝。袜子用的丝比较细,袜子用的丝比较粗。袜管在后面开口,开口处系有吊袜带。吊袜带是用平纹纱线制成的。袜数23cm和23.4cm,袜筒高度21cm和22.5cm,头宽10CM和8CM,口宽12.7CM和12CM。由此可见,中国缝制袜子的技术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远早于欧洲国家,所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袜子鼻祖。
和现代的衣服不一样,古代的衣服很好穿,只要扣上扣子就可以很紧。在古代,衣服不是用纽扣缝的,而是用缝在上面的带子绑紧,把裙子裹紧。不仅外套有腰带,裤子也有腰带,连袜子鞋子都有腰带。与今天的袜子不同,古代的袜子是用特殊的机器织成的,而是用布或丝或绢等织物手工缝制的。袜子有绑带,从夏朝一直保持到西汉。《传》:“王生老汉,说‘我的袜子解开了’,顾说‘把我的袜子系上!’“放开它,跪着结束它。现在我有了,人们可能会让王声说,‘我为什么要延迟侮辱张廷威,让我的膝盖绑袜子?’"
古代的袜子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在古代,穿袜子是有钱官员的权利。穷人哪里买得起布料和丝绸制成的袜子?《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穷,衣开鞋不完。走在雪地里,可以走在地上不下去。路上的人都笑了,东郭先生回答说:‘谁能在雪地里表演?’它使人看见它,它的鞋在上面,它的鞋像人。“你看,当年东郭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的鞋子没有鞋底,没有穿袜子的条件,所以他的脚踩在雪地上,脚趾印得惟妙惟肖。
古代人冬天把光脚塞进鞋子里。他们是如何度过寒冷冰冻的12月的?古人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好在古人穿的衣服比现在的更宽更长,垂到地面,所以走路的时候连脚都很少露在外面,衣服其实起到了御寒的作用。再想想冬天人的手都是露在外面的,又没有特别的防寒措施,那么人的脚有什么资格受到比手高的待遇呢?所以古代人不穿袜子是很自然的。
曹植曾在《洛神赋》中写道:“浪中微踏,袜中尘”。想必丝绸和缎子制成的袜子只有汉代才有。从后汉开始,关于袜子的文字记载越来越多。《淮南子说》、《后汉书·礼记》、《类篇》、《后汉书·李仲传》、《蔡文姬传》、《国史补遗》、《李娃传》、《鬼录》、《宋代礼记》和《珠上笔记》等史书中都有袜子的记载。
清代有长袜短袜之分,有纱织之别,有布缝之别。清朝后期,江南和上海的人们还在袜子上纹上各种图案和花纹,以作装饰和美化。在清朝,因为所有的人和女人都缠足,所以他们使用袜子船,袜子套和悬挂物。其形状及穿着方法如下:“袜舟仅用下缘敷于足部。或者云、船、领子也应用在袜子上,形状更相似。”“缠足女加于行外,曰袜。封面缠线,有碍观瞻,故以袜盖之。”“缠足是用丝或布做的,女人用来裹脚。也叫缠足。”(均引自《清稗钞》第十三卷《衣》)
光绪年间,天足会成立,小脚女人穿袜子真的成了问题。“那些一时半会儿放大不了脚的,那袜子是棉的,叫假趾套。到木头的底部,安装在鞋跟处;今天的棉套子塞在脚趾前面。缠着它,免得鞋子大;今天轻松了,还担心小鞋。”
65438年至0879年,欧洲各国向中国输入针织品,外国的袜子、手套等针织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受此影响,沿海主要进口口岸纷纷设立针织企业。中国针织工业的发展是从生产袜子开始的。
188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袜子厂,名为张赟衫袜厂,由杭州人吴秀英创办。最开始,棉袜是用手摇袜机织出来的。后因经营不善,于1902转卖给广东人,并更名为林静衫袜厂(上海林静针织厂前身)。1912天津武清县一个叫郭有恒的商人开了郭有恒袜厂。1914之后,各地开始出现大量的小袜厂,并逐渐发展出半自动袜机。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日本人在中国一些大城市设立的袜厂外,还有不少犹太人来到上海等地设立一些小型针织厂,主要利用柯登机生产长袜,并开始用粘针手工编织羊毛袜和合股袜。
65438年至0949年解放前夕,袜厂是针织行业中分布最广的。据统计,天津有200多家袜厂,上海、广州估计更多。
建国后,通过公私合营,这些小厂逐渐兼并联合,袜业走上了真正的发展和规模化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指导下,袜业同其他针织行业一样,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在品种、设备、技术、产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袜机和先进技术以来,袜业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天津为例。当时天津有9家袜厂,职工5000多人,袜机2500台(其中进口的近300台),年产量4000万双。当时的产销比是1:7,确实供不应求。
在国有集体企业萎缩的同时,一批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合资企业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目前,这些企业是市场的主角,它们在品种、质量、设备、营销和规模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比如诸暨市的大塘镇,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袜业之乡,最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