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门不回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真正含义是:出门前,七件事没做好,最好别出门,出门后,八件事没做好,就别回家。“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是民间的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所谓“七不出门”,不是指每七天不能出门,而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八不回家”指的是“孝、信、礼、诚、耻”这八样东西,现在常用作词语:孝、信、礼、耻。
数据扩展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这句谚语来自土家族谚语。土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居住在与湘鄂渝黔毗邻的武陵山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人口约为8353912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七位,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夷”或“蛮夷”。宋代以前,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人”或“巫溪人”。宋代以后,土家族被单独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改革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武陵地区往往将“土”、“客”、“苗”对立起来,以区分土家族、汉族和苗族。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文化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遗憾的是,更多的人是以迷信的方式认识这句话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原本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谚语被迷信和妖魔化。归根结底是历史文化普及度不高,传播力度不够。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可以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更深刻地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