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交官都是些什么人?
1,严彦子子明英(?500年前)于是山东高密人,齐国医生的儿子。齐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病死,晏婴继位为大夫。他是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以政治远见、外交能力和简朴作风著称。他爱国爱民,敢于直言,在执政者和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学识渊博,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他曾敦促齐景公从轻处罚和挽救处罚。刘向记载了汉代的《晏子春秋》,并把晏子与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颜英机智,能言善辩。辅佐国事,多次向齐王进谏。他既灵活又有原则,出国也不受辱,维护了齐国的民族尊严和威望。晏婴在迎接外国使节时不仅正直,而且在国外时态度坚决,随机应变,完成使命。民间广为流传的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司马迁对晏婴推崇备至,把他比作管仲。对他赞誉有加,用“不负使命,能言善辩”四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其生平事迹基本收录在《晏子春秋》一书中,主要描写晏子的言行,语言凝练,情节生动,写出了颜英的形象,艺术性很高。2.蔺相如记得小学时学过回赵和渑池会的故事,也记得出身卑微但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外交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前260年),战国时赵的大臣。赵惠文称王时,秦向赵江所要一块“和珅玉”,太监苗贤推荐其公客蔺相如为使。奉命带毕入秦,在朝廷争取下,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圆满完成了去秦的使命。九年后,秦国派遣使臣到赵国,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会合。他又跟着赵王走了。酒席上不辱赵王,大大增加了赵国的野心,破坏了秦国的威信。由于他的功绩,他被任命为官员。他和廉颇,一将一相,生死与* * *,都与国家融为一体,以至于秦国长期不敢出兵攻赵。3.张钱(前164 ~前114),西汉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身体强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在位期间,向将军进贡,向乌孙派遣使节,向大湾、康居、大夏等地派遣使节。此后,西北各国与汉沟通,使汉朝得以与中亚沟通,并开辟了两条通往西域的路线,引进了优良的马种、葡萄和苜蓿。张骞为开辟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人所称道。当时的西方国家没有史书记载,由张骞报道,记载在《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历史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张骞冒着艰难险阻,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的交通要道,正式开始了与西欧各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东西方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堪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西域(主要指今新疆)也成为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边疆地区。4.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苏武也以刚正不阿而闻名。与其他九位驻外使节不同的是,苏武的经历充满了悲壮和苦难,这也是他上榜的原因。苏武(前140-前60),西汉凌渡(今陕西Xi西南)人,戴军县令苏简之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辛可汗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100多人,带了很多财物给匈奴。没想到,就在苏武完成使命准备回国的时候,上匈奴爆发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押,被迫背叛汉朝,归顺单于。匈奴未能说服他投降,就把他独自流放到人迹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唯一陪伴苏武的是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19年,一直不屈不挠。公元前81年,赵涵向匈奴派遣使节,可汗最后还是回到了苏武。苏武去大使馆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胡须头发都变白了。他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人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到须发皆白的苏武手里拿着一个顺滑的结,无一不为所动,说他真是一个正直的君子。红岩传的故事来源于苏武的事迹。5.班班超晁(32-102),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车峰校尉窦固带班超为假司马,在普雷海(今新疆八廓湖)讨伐伊吾,立下汗马功劳。随后,顾派三十六名官员出使西域南部的鄯善(今新疆若羌)。当北匈奴也向鄯善派遣使节时,班超计划消灭匈奴使者,鄯善致力于汉。窦固向朝廷报告,他被提升为陆军司马。班超奉命前往大使馆后,窦固想增加部下,班超婉言谢绝,仍率领自己原来的三十六人前往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也听从他的命令。十七年,班超到疏勒(今新疆喀什)。疏勒窦王的封号是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非本地人。班超废除了窦的爵位,立疏勒前兄钟为王,得到了疏勒人的拥护。十八年,燕哲(今新疆焉耆)和龟兹攻杀西域,都是为了保护慕辰和他自己的队长。当明帝死后,汉朝从西域撤军,让西域变得孤立无援。龟兹和古墨(今新疆阿克苏)继续进攻。皇帝张下令诏回朝。班超回到于阗,于阗的群臣痛哭流涕,抱紧班超的包,不让他往东走,晁这才松了口气。建国第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领疏勒、于阗等国打败古墨,希望平定西域,于是他就招兵买马。朝廷派兵增援晁。八年,白超当上了将军。第二年,他派何工等军队归他统率。当时莎车(今新疆莎车)与龟兹会师,疏勒王中造反。班超设计要活捉并杀死他。漳河元年(公元87年),班超率领各国军队大败莎车、莎车,对西域震动很大。桂双王派使者祭祀,并要求迎娶韩公主。他拒绝了他的要求,所以心生怨恨。永元二年(公元90年),桂双王派副将王谢率兵七万,越过青脊,攻打晁。班超决心清场,谢亮给了他所有的援助,就是派使者去谢罪,让他过限,允许他撤退。桂双王不敢再进犯汉朝。三年,龟兹、相继失陷,汉室以晁为西域都护府,定居龟兹。在过去的六年里,龟兹和鄯善的士兵被过度领导,以乞求焉耆,打破它,斩首其王,并为慕辰报仇。在西域的遂平,五十多个国家派出质子大臣出使汉。民国七年,被任命为远方侯。九年,班超派甘英到大秦,到达安息之西,回到大秦。十二年,班超老了,要求归还,是给晁的一封信。14年,班超去洛阳祭奠一个校尉,不久去世。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平定了兵家必争之地各国的内乱,抵御了国外的强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西域开展军事活动,主要依靠地方部队。政治上宽严相济,官学合一。自韩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其任此职的功绩无人能及。参军的典故来自班超。6.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出生于琅邪县(今山东沂南县)杨度县。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外交家。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资源还是军事实力都相对较弱。之所以能形成并维持三足鼎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的外交策略。长坂战败后,刘备集团几乎覆灭。如果继续用剩下的一万兵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抗衡,无疑是向石头扔鸡蛋,自取灭亡。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诸葛亮自告奋勇出使江东,通过外交手段建立了反曹统一战线。后来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一举粉碎了曹操南下的企图。诸葛亮的外交胜利,保存并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的第二次重大外交战略是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外交路线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羽被杀,荆州失陷,导致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外交上受困。隆中对提出的“横切利”战略遭遇挫折。国内新领导人年轻,军事将领相继失守,人才青黄不接,对外战线拉长,面对两个敌人。如果按照刘备的外交路线,继续与孙权争夺荆州,那么蜀国只能在魏、吴夹击下加速灭亡。诸葛亮冷静分析形势后,果断作出战略调整,决定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重修联盟,以寻求在东线的支持与合作。诸葛亮先后派宗伟、丁艾、银华等人去吴栋,但效果不大。最后,诸葛亮意识到必须派出高规格的使节出访。于是他安排当时的重臣邓骘去吴国,终于破冰,恢复了吴蜀关系,促使孙权与曹魏集团决裂。诸葛亮外交战略的核心是联吴抗魏。由于诸葛亮实行务实的外交路线,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外部环境,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北伐。至于北伐最终失败,那是另一回事,这根本掩盖不了诸葛亮高超的外交谋略。7.王玄策,王玄策,出生年月,出生地不详。他上榜主要是因为他出使天竺(今印度)时无所畏惧,一战成名,公元641年,北印度人马卡达(Makadah)向唐朝派遣使节,于是他于643年前往,646年回国,担任回覆他信件的副使节。然后在次年再次出使印度,参与了天竺篡位(也是王功名之争,下面会介绍)。658年,他第三次被选为驻印度特使。在访问期间,他还参观了漠河博代基。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王玄策访天竺。玄策带来了一名助理特使姜和唐僧的弟弟,辩论僧,作为翻译。骑行50多天,从长安出发,终于进入天竺境内。莫嘎多国王死后,篡位者阿罗舒纳听说唐朝的使者已经入朝,派了两千士兵去伏击他。玄策、石人和五十名骑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虽然并不慌乱,但他们组成雁形队形,把防御机摆在阵中,奋力突围丛林。松赞干布闻讯,带了一千骑去帮忙。结果只有玄策、石人、辩机获救,全部战死,全队全军覆没。玄策大怒,召我军使臣于邻部及唐属国,集兵马一万余人,自己当家,使石任先锋。他一战击溃天竺数万头大象,直接拿下茶叶和罗城。阿罗淑娜非常害怕,他无法离开这座城市。玄策一心复仇,拿出了唐军攻城用的各种武器:云梯、石车、火攻。经过三个多月的猛烈进攻,茶场和罗城的士兵终于被打败了。玄策一路追击,斩首三千天竺兵,将另一半赶入恒河淹死。玄策以石任为先锋,自行其是,乘势攻中天竺,誓要彻底消灭天竺。天竺兵一遇到唐军就溃不成军。阿罗松无奈弃国而去东天竺,向东天竺王尸身求助,然后集结散兵反击唐军,玄策欺天竺,对兵法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如何战斗。他制定了一个伏击计划,引诱阿罗舒娜上钩,一举消灭阿罗舒娜的残余势力,活捉阿罗舒娜,并杀死所有其他人。阿罗淑娜的妻子仍然有数万士兵,她根据危险坚守朝干韦陀,但她也被石仁打破,逃跑并投降。至此,远近诸城见风而降,天竺尽毁,* * *接下580余地。因为东天竺援军阿罗淑娜,玄策想乘势再死东天竺。东天竺王鸠摩的尸体被吓得魂不附体。他赶紧派了三万匹牛马,还有一些宝贝用弓和刀绑起来,向唐主赔礼道歉,以示归顺唐朝。玄策只是停止战斗,返回朝鲜。唐太宗带着阿罗淑娜和一帮官员投降,喜出望外,把长安绑为俘虏。他下诏奖励玄策,授予他朝中大夫。王玄策的以战促和政策,先战后和或许违背了外交的和平宗旨,但确实是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他在中国的杀天竺之战,也是古代史上唯一有据可查的中印战争。8.富弼·富弼(1004—1083),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当在中国时,宋和辽的关系又变得紧张起来,于是契丹在北方驻军,并要求派遣特使与辽谈判并划定土地。当时北宋朝臣因敌情难测,无人敢出任使者。面对国主的担忧和羞辱,富弼挺身而出,两次投奔契丹。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双方的利益,不卑不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契丹主知道自己理亏,于是停战,顺其自然。以至于南北人民几十年未见战乱,天下称好。在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像这样有胆识、有见识的外交家是不多见的!9.李鸿章提到李鸿章,就想到了清末的一系列卖国条约,李鸿章也一度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但真实的李鸿章,却是在“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下,抑郁矛盾,不避苦劳,不怕诋毁的外交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西化的总纲领,即在外国列强包围、外来侵略日益增加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以洋制洋”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西化——自强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作为外交专家自负了一辈子,处理了许多重大的外交交涉。同治十年(1871)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和解条令》,这是一个平等互利的条约。但从日本人在签约过程中的态度,李鸿章看到了日本“今后将是中国的肘子和胳肢窝”。果不其然,十三年(1874),日军入侵台湾,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遣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访问台湾省,将驻守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调至台湾省。最终,通过签署《中日台湾事务条约》暂时解决了此事。与日本交涉前后,李鸿章还于同治十三年(1874)与秘鲁签订了《中秘贸易条约》。光绪二年(1876),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中国工人;后者是由“马佳丽案”引起的中英之间的一次严肃谈判。在英国公使韦德举旗宣战的威胁下,李鸿章巧妙地运用国际法挽救了断交。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去英国道歉,郭成为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在越南打响,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争。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都是单枪匹马,海军也没有经过训练,不可能轻敌欧洲列强。”他先是与法国驻华大使包海签订了《鲍莉协定》,后又与法国驻日大使交涉未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慈禧改组兵部,和平民意渐起。光绪10年(1884),李鸿章于4月17日与法国代表弗卢努诺签订《李福协定》。5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到清军分别取得广西和台湾省战役的胜利,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虽已是暮年老人,但仍据理力争,巧妙利用国际法与西方列强的矛盾。虽然赔偿了一笔巨款,但最终还是把他从被瓜分的中国救了出来。李鸿章外交的特点是:一是以洋制洋,相信列强的调停,但这是让别人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打仗;第二,要和对方讲和,通过妥协和退让,换取别人的理解、包容和安宁,换取喘息和发展的时间;三是相信国际法的约束力。李鸿章“一生功德圆满”,他是近代外交第一人,周游欧美。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这样一位忠于君主、爱国报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和接受。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针对后人对李鸿章的各种批评,作者曾经写过一首诗,以示对这位伟人的无限敬意和同情。《读李鸿章传有感》:你太有才了,不怕迟到,把头发拉平,把麻花破坏掉,就能做好一切工作。出门在外,就身居要职,国内外都忙。乱世,我要一手遮天。苦心西化,谋求复兴,甲午战争却无功而返。每个人在他生前死后都是肮脏的,他背叛了他的国家一百年!(2004年5月)10,曾纪泽自从我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得知这只无所畏惧、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北极熊成功地从咄咄逼人的北极熊嘴里抢走了食物后,我就一直记得门里的这点小事。曾纪泽(1839 ~ 1890),晚清驻华外交官。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字刷罡,曾国藩长子,“少负才。”1870年(同治九年),尹生从户部招袁外郎,1877年(光绪三年),以爵位入京,结交西方教士和驻华外交官,对外国有了更多的了解。1878年,他向英法派遣使节,在英国订购造船炮,以补太常寺邵青,转送大理寺。1880年,他还担任俄国公使,赴圣彼得堡谈判修订清政府在俄国压力下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并于次年2月24日签订《中俄修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以期在边境事务和商业上赢回部分主权。曾纪泽促成了美丽富饶的新疆伊犁今天仍属于中国版图,这一成就也是他入选的主要原因。1883至1884年,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国政府交涉,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忠实的反对派反对在天津签署的中法会议的简明条款。1884年4月,免除兼职法国公使职务。1885年6月,移交驻英国、俄罗斯大使职务。从英国回来之前,他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论》,阐述了他对中国内政外交和列强对华政策的看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国后,由于朝鲜政事腐败,最终未能施展才华。除了上述十人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外交使节,比如战国末期的唐举(中学时学过一篇文言文《唐举不负使命》),但他的影响和意义无法与上述十人相比,所以没有入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称职的外交官应该比单纯的政治家、军事家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他必须爱国,清楚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利益;机智,具有优秀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要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善于准确把握对方的弱点,找到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另外,还要有气节和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品质,中国古代的上述十大外交家才得以“纵横四海,不负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