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句子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巍峨的秦岭阻隔了南北气流的交流,但同一座山两侧的气候却大相径庭。在秦淮河以北,是寒冷干燥的北方,有游牧民族骑马和放牧,而在秦淮河以南,是温暖湿润的南方,有农耕民族在鱼米之乡。这条分界线不仅是我国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古代战争的分界线。北宋与南唐的战争,南宋与蒙古军队的对抗,都是围绕着这条分界线展开的。淮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在淮河入胥口打了四次仗。据史书记载,草船借剑的故事就发生在绥徐之战。作为与长江、黄河、吉水并称“四渎”的淮河,在内战中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不同寻常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传奇河流背后硝烟弥漫的战争故事。

第一,古代内战

1.中国古代几次南北对峙的分界线。

战争前期,北方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游牧骑兵占据很大优势。北方势力往往很快就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土地,但巍峨的秦岭和纵横交错的淮河水系相互连接,形成了天然的“万里长城”。南方政权占据有利地形,兵善水战船战。而北方骑兵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无法发挥,南北相持不下,形成了历史上持续多年的内战。

观察历代内战的分界线,会发现这些分界线大多是沿秦岭淮河一带,从黄河到长江。这个中间地带被学者称为中间地带,内战僵局的打破始于一方越过中间地带,发动全面进攻。在这样一个行军困难的地方,为什么历代兵家都要靠这条分界线来扭转成败?这说明南北斗争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有一方打破了平衡,战局必然会出现转机。历史上的内战,北方势力大多成功突破长江,进而统一全国。

2.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长江流域独特的地理优势

长江地势险要,滔滔江水奔流千里。《三国志·三小皇帝》中曾有记载:“论技巧与能力,(吴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但自末世以来,以中国为患,以江汉为池,以船为用,以陆钞为用,弊如水。”长江流域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防线绵延数千里,沿江湖泊众多。虽然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要守住它并不容易。

而且,长江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每年的6月5438+065438+10月,长江流域水量锐减,昔日波涛汹涌的长江将进入为期6个月的枯水期,届时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都会减小。春秋时期,秦在长江枯水季节打败楚国,满清隔江吞并南明。历史上任何一个失去长江的南方政权都不可能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可见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内战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说“得淮河者得天下”

1.淮河的地理位置和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古人视其为神的象征。淮河也是“四大渎”之一。《礼记·祭法》云:“山川谷丘,云能出,为风雨,怪谓之神。”

淮河流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水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历代统治者都不会忽视。就天然材料和战略地位而言,淮河在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北方政权来说,蜀道难抵青天,蜀地历来难征服,秦岭更是不可逾越。淮河是战争的唯一突破口。找到南方政权的防守缺陷,就能突破防线。虽然很难突破防御,但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淮河是进攻中原最容易的途径。

首先占领淮河流域,利用淮河作为战争的后方补给。前方部队可以一路攻克城池,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南方政权将尽力保卫淮河流域的长江。淮河地理位置特殊。淮河是长江防线的延伸。如果北军贸然向前,就会前后夹击,粮草供应被切断。淮河对于南方政权的防御尤为重要。长江保卫淮河流域有内战的好处。北方需要付出大量兵力突破南方的天然防御。如果南方政权想探索北方,它也有优势。

2.淮河流域的战争。

历史上,一个王朝攻克淮河,成功吞并中原的例子屡见不鲜。也有很多国家因为淮河的陷落而灭亡。隋朝进攻陈楠,北宋吞并南唐。

南方政权可以利用淮河之险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比如赤壁之战,面对魏的不断猛攻,吴、蜀趁曹操数千万大军渡江时,利用长江、淮河流域连船焚烧,曹操元气大伤,从而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局面。再比如淮河流域的濡须口,是三国时期吴魏交战的遗址。

魏、吴两军在濡须交战了半个世纪,魏军几次进攻还是失败。直到曹魏和西晋攻吴,都不曾经过如许之口。这些战争显示了淮河在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利用淮河水系可以阻碍北方骑兵,利用好淮河地形,以守代攻,以少胜多。

南方政权的失败往往是从淮河的陷落开始的。比如在北宋与南唐的战争中,南唐采取防御策略,在南京、武昌等重要关卡设置重兵把守。

但北宋在南京上游采用浮桥渡河,迂回战术从后方包抄。南唐军队一时分散,无法及时出动救援。北宋一路攻克南京、常州等地,南唐皇后只能束手就擒。再比如元朝对南宋的进攻。淮河流域地势险要,即使是勇猛的蒙古军队也不敢贸然尝试。

元世祖忽必烈放弃了直接进攻长江,在位于南阳盆地的襄阳和樊城发动了宋元时期的襄阳之战。南宋大将投降了。元军继续沿汉水进攻长江流域,失去屏障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之后南宋屡败屡战,最后被蒙古军队吞并,宋朝灭亡。

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表明,窥视中原的人一定看得到。虽然长江很重要,但经典战役也说明,如果只是守住长江,是打不赢仗的。北方部队深知淮河的重要性,不惜迂回推进也要拿下它。

千里防守等于千里防守,巧妙运用防守以少胜多,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淮河就是地点。

3.守河者守淮河,得淮河者得天下。

从南方政权来看,依托淮河地区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密集的河网可以阻挡北方的骑兵。淮河水系虽纵横交错,但船只出入受限,可安排兵力集中守卫,有利于增强南方步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虽然长江是天险,但是占领淮河就占领了南北统一战争的制高点,守住淮河就抓住了内战的机会。对于南方政权来说,没有淮河,就失去了最好的地理屏障,北方可以有恃无恐地进攻。

从北方政权的角度来看,北方政权只需要抓住时机,带领几支精锐部队突围,一举攻克长江。从这个角度来说,南方政权更多的是被动防御,北方政权通常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北方势力要想突破两级对抗,就必须与南方政权争夺长江上游。长江上游被占领后,从长江中游控制荆襄等地区,有可能一举突破长江的天然屏障地形,而南方政权毫无优势,突破指日可待。

进攻和防守都需要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才能成功。淮河相当于长江的一份保险。西接秦岭,南通长江多水域。它自己的水系统很复杂。占领淮河后,再无危险。扼住淮河就等于扼住了长江的咽喉。从这个角度来说,守河者必守淮河,得淮河者得天下。

第四,黄昏淮河下雨的时候。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有很多史实证明“得淮河者得天下”。从这些内战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淮河注定是内战的重要战场。南宋诗人杨万里望着淮河边朦朦胧胧的细雨和过往的船只,不禁感慨:“船兵归来,归去骄兵,独在淮河黄昏。”

南宋的诗人,应该对“得淮河者得天下”这句谚语更有感触。杨万里一个人欣赏淮河的雨景,心中会感慨万千。

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淮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多少刀光剑影融入秦淮烟雨。大江东的波涛一去不复返,朝代交替,历史变迁,无数将士和将领在淮河中艰苦奋斗,直到他们的鲜血洒在淮河大地上。历史会继续被书写,他们的名字终将被遗忘。唯一不变的是淮河,滚滚向前,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