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领衔的中国古代12盗墓者:古代著名的盗墓者。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2盗墓狂人:在中国,历代的盗墓、盗墓行为都被视为严重的越轨行为,受到严刑拷打。就制度而言,明代不仅对皇陵的规制有所创新,而且护陵制度也最为完备,量刑非常重。

但是,从墓葬的习俗和陵墓中贵重物品的埋藏开始,挖坟盗墓的事情就开始了,从未停止过。尤其是春秋时期重葬盛行以来,盗墓作为一种致富方式,成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虽然有砍头的风险。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职业不仅没有衰落的迹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科学的帮助下,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连遥感、磁感应技术都用上了,不仅仅是洛阳铲。

纵观古今,有名有姓的盗墓贼比比皆是,但伍子胥、项羽、刘渠、曹操、董卓、黄巢、陶文、刘玉、杨条、贾珍、陈峰、甘龙、孙殿英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在中国盗墓史上是不可磨灭的。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观念”,这些人都是盗墓贼,当然是疯子!

一、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贼。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的一位医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原本是历史名人。从中国盗墓文化史来看,他也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且不说挖别人的墓,还拿着鞭子对着尸体发泄,可谓是最恶毒的掘墓人。

伍子胥被封在神帝,所以他也被称为许慎。祖籍楚国(老家在宿迁市来龙镇)。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以仁贤之能栽培法制,赏赐农民坚固的粮仓,统治城垛设置驻军。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有联系,如勾践、孙武、和史。孙武精通兵法,伍子胥推荐他为吴国大将,从而名扬天下。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石,也因与伍子胥的恩怨而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掉越王勾践,但好色的吴王不听。于是用“美人计”把献给了吴王,离间了吴王和伍子胥的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吴亡。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掘墓人,源于他离开吴国前与楚平王的仇恨。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由于楚王宓妃的诬陷,其父和弟弟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被迫逃离吴国,发誓要打倒楚国,为自己的死报仇。公元前506年,孙吴攻破楚国城池,取得“春秋五霸”的地位后,伍子胥也找到了杀死父亲和弟弟的机会。据说伍子胥入楚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楚平王的墓,楚平王不久就去世了。我开始找了一天,没找到。原因是楚平王下令所有参与修陵的工匠,不让墓址为人所知。伍子胥在一位侥幸脱险的老工匠的指导下,成功地挖出了楚平之墓,挖出了他的尸体,鞭打以解恨,并熏了300下才活下来,这就是“鞭尸三百下”的典故。另一种说法是,伍子胥抓住楚平王的儿子赵楚,对他严刑拷打,迫使他说出父亲坟墓的下落,伍子胥成功了。

《史记》中也有记载,但是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太过分了,说“怨天尤人”。现代学术界也曾引发过“鞭尸”与“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根本没有鞭尸,只是鞭尸楚平王墓。楚平王墓现在没有了,史书关于它的记载并不全面。事情的真相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

二、项羽——最好的盗墓贼

与伍子胥相比,项羽的盗墓似乎更有天理,更有正义。伍子胥是为了报“家仇”而盗墓,是自私的;三百年后,项羽为了“民族仇恨”而掘开秦始皇陵,这是世人所愿。秦始皇是谁?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陵是什么?中国帝陵中的“第一陵”竟然敢攻击这样的陵墓。只有项羽和牛!

项羽和伍子胥是老乡,都是现在的宿迁人(这个历史关系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他们被称为楚霸王,他们在战争中的对手是邻国徐州的刘邦。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实际的严酷统治仅仅是为了修复他的陵墓就用了70万名囚犯。因为残忍,陵墓还没完工就出了问题。公元前209年前后,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当代正史所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广起义。秦陵建成前后用了37年。秦始皇死后,秦陵因山河不稳而虎头蛇尾,后期草草收场。可以说,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半成品工程。

对于项羽发掘秦陵,班固《汉书》说:“骊山之工未毕,张州百万高手下之。”吉翔烧毁了他的宫殿和营地,那些去那里的人看到了挖掘。后来牧羊人丢了羊,羊进了他的凿子。牧羊人举着火把照着球羊,失去了藏身之处。自古以来,葬并没有始皇帝时那么兴盛。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是吉翔的一场灾难,这是一场内部放牧被关闭的灾难。不难过吗?“北魏李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记载得更具体,“项羽入关,三十万人,经营之事,三十日不能逃。关东贼卖铜,牧羊人寻羊烧,火烧九十日。"

项羽进入关中后,实行杀光(杀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英,杀皇族)、抢光(掠夺咸阳城)、烧光(烧咸阳、阿房宫)的“三光政策”。因为项羽和秦始皇一样野蛮,不得人心,所以天下转向刘邦。刘邦也会向世人拍马屁。据《史记》记载,刘邦把“掘始皇帝墓”作为项羽的一大罪过,昭示天下。但也有学者认为,项羽盗掘秦陵的记载未必准确,400年后李道元写的这本书也不可信,因为早期的史书和比较严肃的史书都没有准确的记载。现代考古勘探发现秦陵“完好无损”。当年项羽是否挖出秦陵,在秦陵被允许挖掘之前,还是一个历史谜,无法考证史实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