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是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的城市生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华,是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极具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的一幅长卷风俗画。最初用作帛书,高25.8厘米,长534.6厘米。是稀世之宝,画苑之宝。张择端,石画院大师,(今诸城县)人。小时候离开家乡,去了汴梁读书。后来,我学了画画。我的职业是绘画,尤其是郭靖石桥的船和车。《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唯一写过的作品。画卷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河(今开封)上的土桥与店内陈彤街东角的创新艺术的结合。它不仅色彩准确,而且表情逼真。精湛的制作工艺与画作的迷人魅力交相辉映,弥足珍贵。挂毯长24米,高1米。八个织工手工打了10.3万个结,耗时近一年完成。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由一座彩虹形的桥和桥头街的街面组成。乍一看,拥挤混乱;仔细一看,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各种活动。桥的西边有一些小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刀子、剪刀和杂货。有卖茶的,也有算命的。很多游客靠在桥边的栏杆上,或指指点点,或看着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车的,骑马的,挑担的,赶驴的,运货的,推独轮车的...桥的南边与街道相连。街道两旁是茶馆、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有很多打着大伞的商贩。街道向东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安静的郊区,但街上仍有行人:有的在搬运货物,有的赶着牛车送货,有的赶着毛驴拉货车,有的驻足观看汴河风光。

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的一场赛跑。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在河里行驶。一些大船超载了,船主雇了许多跟踪者来拖它们。一艘载有货物的大船已经从桥下驶过,很快就会穿过桥洞。这时,这艘大船上的船夫非常忙碌。一些人站在树冠的顶端,放下了他们的帆;有些人在船边奋力撑竿;有些人用长杆托住桥洞的天花板,这样船就可以随水安全通过。这紧张的一幕吸引了桥上游客和附近船夫的注意,他们站在一旁欢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交通景象,为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张择端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规模之宏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密集有序,从静谧的郊区到繁华的城市街道,处处引人入胜。

根据钱的《卓》改编?6?据1第八卷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1659人,209只动物(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209只动物)还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以分为三段。画面展开,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风景。中段主要描绘上图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半部分描绘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你仔细审视他们,他们都是形神兼备,趣味盎然。

根据对阿明朝男子李东阳题跋的考证,应该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前的远郊山水图,题写有宋徽宗的细金刻字和双龙的小印章供其收藏,但现在这些都已从画上消失。原因有二。一个可能是这幅图流传太久,开头部分被无数人把玩欣赏后就断了,所以后人装裱的时候就剪掉了;一种可能是因为宋徽宗的题字和双龙小篆价值不菲,后人故意剪掉,作为另一幅画卖掉了。

很多专家怀疑《清明上河图》后半部分缺失,因为这幅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就戛然而止,而应该一直画到金铭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