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悲哀”的大臣:她本可以改写中国历史,为什么却被慈禧杀死?

说到晚清,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都非常不好。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而至,割地赔偿时有发生。当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软弱。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大的国家,能有所作为的人就没几个?当然,像曾国藩、左这样的人就是例子,但在那个高度集权的时代,这些人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但是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咸丰时,期权当道。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好的评价。相反,正是因为他在朝野的权力,清朝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主权的完成。可惜咸丰帝死后不久就被慈禧处死了。这个人就是——肃顺。

咸丰-剧照

肃顺,满洲里蓝旗人,郑亲王端化同父异母兄弟。道光十六年,授三等侍郎,任三义大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陈,道光三十年(1850),迁内阁,任礼部侍郎。咸丰帝即位后,肃顺因敢作敢为而得到提拔。咸丰四年被封为御史侍卫,后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咸丰任兵部尚书兼统帅部尚书七年,十一月送紫禁城一程,那时手握国家实权。

这时,势力日益壮大的肃顺吸引了许多人的依附,形成了“肃顺集团”。当然,肃顺集团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肃顺-斯蒂尔斯

我们知道,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咸丰帝登基的那一年。仅半年时间,就席卷至长江中下游,定都南京,形成北伐军向首都进军之势。正当太平军和清军在长江中下游激战的时候,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目标直指北京。

此时的清朝,国内外政局艰难,咸丰帝举步维艰。当时的兵部尚书彭等人都是无能之辈。他们平时只知道巴结别人,关键时刻却没有主见。所以当时人们也称彭为“彭葫芦”。这样的大臣,在政局稳定,国家无事的时候,也能应付日常的政治事务。国家一旦陷入危机,就处处捉襟见肘。当时国家正处于关键时刻,咸丰帝自然指望不上他们,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肃顺、载垣、郑亲王亲王段华等人。

慈禧太后-剧照

肃顺等人受命在危机时刻走上历史的前台。尽管他的力量越来越大,他不仅仅知道如何讨好彭李科·张赟和其他人。在用人上,他继续执行文清重用汉人和湘军的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

“单独向汉人行礼。都说孟漫的命运结束了,所有的后人都是正直的。其幕府颇有名气,如和高,皆深谙儒学。、兵部尤妮汉工头曹,见了都叫曹老爷。”

湖南巡抚胡林翼和两江总督曾国藩都是推荐的,就连左也因为的推荐而得到重用。由此可见,肃顺知人善任。此外,在对付外国侵略者时,肃顺的态度也十分强硬,不为各种威胁和利诱所动,在领土和贸易问题上坚持民族立场,自始至终拒绝让步,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于这一点,从清政府与俄国的谈判中就可以看出。

肃顺-斯蒂尔斯

1858年5月28日,俄国逼迫黑龙江将军义山签订《爱昏条约》,次月清政府同意《天津条约》。此后,俄国政府继续采用外交官讹诈、武力掠夺等手段,迫使清政府割让土地,重新签订和约。清廷立即背离和袁的高级大臣瑞昌与俄国特使进行谈判,而立场坚定,谈判不欢而散。随后,1859年7月,咸丰帝派肃顺和范丽袁尚书睿与俄国特使伊格纳季耶夫谈判。到1860的5月底,双方已经协商了3次,传递了20多条消息。谈判中,肃顺坚决否认《爱昏条约》,并表示:“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通关证明的签约国义山,无权将黑龙江左岸割让给俄国。”

随即,交换来的爱昏条约还在桌上,马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此外,关于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归属问题,肃顺也明确指出:“这片土地属于中国吉林,与贵国没有任何联系”,认为俄方的要求“不合理”。后来,肃顺当政后,在咸丰帝的支持下,开始治理整顿。

恭亲王画像

肃顺集团成员处事果断,敢作敢为,内治外强,因此获得了咸丰帝的赏识和支持。咸丰帝去世前,肃顺集团一直受到重视,从而影响国家大事。

咸丰十年九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以木兰狩猎为由,带领等人逃往热河宫,并任命易为钦差,留在北京监督抽签。

此时,清朝有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肃顺集团,另一个是恭王遗民集团。一开始两个集团并没有太大的对抗,但是咸丰帝死后,肃顺作为咸丰帝下令的“照顾生活的八大臣”之首,受到慈禧和恭亲王的夹击,最终死去。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心有政变”。肃顺集团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

慈禧太后雕像

当然,在晚清迅速而频繁的政治变革中,肃顺集团曾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这个群体兴起后,试图改变晚清腐朽的政治。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和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它的作用十分微弱。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心有政变的爆发,他们也为此而死。当然也有一些极其复杂的逻辑在里面。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如果肃顺不死,如果改写中国的历史,清朝的命运还是一个未知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