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闵月华广州之旅广州四大丛林
光孝寺、华林寺、海匡寺、刘荣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其中,光孝寺最为古老,原为赵佗三世赵建德故居。南北朝时,梁武帝将古庄妍寺改为长寿寺,后苏轼改书“刘荣寺”,故名“刘荣寺”。四大丛林历经风风雨雨,至今或废或存,但游客和香客仍络绎不绝,或慕名感怀之地,或寄旧思。
金碧犬牙交错的光孝寺
广东有句俗话:“无阳城,先有小光”,可见光孝寺历史悠久。
光孝寺又名“霍卓寺”,是广州最早的古刹,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址原为汉初南越王赵佗的曾孙赵建德的故居。三国时期,吴郭鱼在这里讲学,种植了许多诃子树,被称为“豫园”或“大森林”。羽凡死后,他家把这房子给了一个寺庙,取名“止寺”。
东晋隆安五年(401),古西域客国僧人昙无邪社东渡,在此创立王源寺,建五殿,受东晋皇帝委托翻译传授佛经。从那以后,印度僧侣就一直来这里传教。梁武帝八年(527),禅宗祖师达摩从印度航行到广州,在此寺讲学释迦牟尼,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时,高宗皇帝将其命名为“光孝寺”,沿用至今。光孝寺作为佛教的中心,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很多关于这座寺庙的诗词。如方心如《南海百首》云:“金玉不平,榄仁已煎试新春。无人问空屋,门外桃花是禅。”
光孝寺现存的主要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慈悲楼、宝塔塔、东西塔、六祖庙、天王庙、卧佛阁、法楼等古迹。大雄宝殿,庄严华丽,是东晋隆安五年克什米尔法师坦莫耶舍所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扩建为七间,宽35.36米,深24.8米。这座寺庙虽历经多次修建,但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20世纪50年代初,在大雄宝殿三宝佛的肚子里发现了一批极其罕见的唐宋木雕珍品——雕刻精美的罗汉、信众等木雕像。大悲楼建于唐二年(826),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是寺庙中最早的石雕,有绝对的日期。此建筑高2.19米,青石造,八角形,盖有宝盖;建筑的底座上刻有力士浮雕,造型生动有力;柱的八面分别刻有梵文和汉文楷书的大悲咒,故称大悲楼。正殿前放置的燃发塔造型精美,八角形,高7.8米,共七层,每层小佛龛内有佛像;塔周围有石栏杆,是六祖慧能下葬的地方。这座塔是广东现存的五座唐代砖塔之一。东西塔是五代南汉的遗迹。东塔是南汉大师柳永于10年(967年)铸造的。塔高7.69米,有四个角,共七层,每层都覆盖着镀金佛像,因此也被称为“镀金千佛塔”。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铁铸佛塔。西楼是公元963年由南汉宦官龚承枢和邓家三十三娘于大宝铸造的。现在只有三层,也是古代珍贵的文物。此外,光孝寺的菩提树也很有名。公元502年,六朝梁武帝田健元年,印度僧人三藏来此讲经,随身携带一棵菩提树,栽于寺中坛前。相传唐代著名高僧、禅宗六祖慧能就在此树下出家,从而开启了佛教南宗。“小光菩提”在宋代曾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但原来的老树是清嘉庆五年(1800)被风吹倒的,现在这棵是后来补植的。
刘荣寺和千佛塔
刘荣寺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梁武帝的岳母,萨满祭司谭玉,从柬埔寨得到了佛教文物并带回了广州。广州刺史萧毓特为迎祭而建此庙。原名“包庄妍庙”,北宋初毁于火;端公二年(989),重修时改名净慧寺。少生年间,苏轼到寺中,喜爱寺中六棵老榕树。他在寺旁建了一座“灵亭”,并在寺门外题写了“六榕”二字。后人将此寺称为“六榕寺”。此寺大门横刻“六榕”二字,旁有“梅山石和书”题字,是苏东坡从石刻上描出的字迹。庙前还有一幅纪念苏东坡的对联:“一塔留大夫碑;六榕树无树记东坡。”
寺内有高耸的千佛塔,与寺同时建造。因塔下有从印度带回的舍利子(即佛骨),故名“佛塔”,是广州著名的古代高楼。初唐四杰之一的王波曾游览此地,写下《广州庄妍寺佛塔碑》,描述此塔吸引游客的盛况:“万人景仰,国溢女近千里,景近七回。”原佛塔毁于火,北宋绍圣四年(1097)重修,内有千余尊佛像,故改名千佛塔。此后历代重修,但仍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如今,塔壁也是用印有北宋记忆的塔砖砌成。千佛塔为砖木结构,高57米,八角形。它外表有九层,内部有十七层。塔顶有一千佛铜柱,铸于元八年(1348)。柱身覆盖着1012尊小浮雕佛像,柱顶有一个由金色宝珠、双龙珠和九个碟子组成的金葫芦。整座塔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雕刻精美,宛如一种直冲云霄的风格,故称“花塔”。
塔的南面是六祖堂,里面供奉着禅宗六祖慧能的铜像。此铜像铸造于北宋末年二年(989),重约1000斤。法器外观庄重,个性十足,栩栩如生。此外,寺内还有“苏颂文中公立像”的碑文。民间传说:苏东坡贬谪岭南多年,逐渐变得谦虚好学,非常重视李的民智。有一次,苏东坡去农民家避雨。当雨势渐渐减弱时,农夫给了他一顶竹帽和一双木屐,让他继续赶路。作为朝廷的官员,从未穿过木屐的苏公,在土路上摇摇摆摆,走得十分艰难。他不禁感叹:“我穿上木屐,连个孩子都不如。”我在竹林中迷了路,但幸运的是,牧童告诉了我回家的路。从此,每当下雨,苏东坡就戴着竹帽,穿着木屐体验民生。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刘荣寺立了这块石碑,上面刻着苏东坡和李健的形象。
“半边天彩霞”海敏寺
海匡寺位于珠江南岸。其前身是南汉钱球庙遗址。废弃了很久,变成了居民楼。明末为郭龙岳园。后由僧人广某、岳池修建为海匡寺。刚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清康熙五年(1666),新建了一座高10米、宽七开间的大殿,次年又相继建成四座天王殿,均为平南王尚可喜为建宫准备的琉璃瓦。因此,“天若半红,则观之绚烂。”康熙十八年,藏经阁建成。“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见《番禺徐志金石录》)被称为岭南雄沙。沈复的《浮生六记》也说这座寺庙“规模宏大”。山门种榕树,可抱十余次。树荫厚如盖,秋冬不褪色。柱槛窗栏都是铁梨木的。”海匡寺以其安静的环境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寺内,藏经阁下还有一棵非常珍贵的鹰爪兰树,枝叶摇曳,常年开花,是国家园的老植物。据说这棵树是印度僧人给的,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岭南杂记》中对该树的描述是:“枝如鹰爪,六瓣两套花,其他地方都没有。”俗话说“海楼前有鹰爪”,指的就是这棵树。古肖海庙前是珠江,“望之如天”;寺后是万松山,树木葱郁,苍松起伏;寺内木棉红如火,如画,游人如织。
清朝嘉庆年间,来广州经商的外国人被严加看管,不准随便出门。江友启总督指定海敏寺和华帝为外商旅游区。从那以后,它成了一个开放参观的地方。
怀生站得比佛光还高。
广州有很多佛教寺庙,除了以上,还有建于初唐的穆斯林怀圣寺,里面有一座唐时塔。这座寺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沿海修建的三座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怀圣寺,又名广塔寺,位于市内广塔路。“怀生”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意思。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重要史迹。早在唐代,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就与中国有友好贸易往来,他们主要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香料之路来到中国。从海上来的阿拉伯人最先到达广州。明末何《闵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4名弟子来华传教,唐贞观初年,穆罕默德的岳母阿布万格苏从波斯湾抵穗,建怀圣寺从事传教活动。
怀圣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塔、月塔和大雄宝殿。光塔是寺内唯一幸存的唐代建筑。至今仍保留着阿拉伯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是广州现存最高的古建筑。位于大殿前的观月楼建于明代,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亭子。主殿即礼拜殿已毁,1935重建,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位于寺庙西南角,高36米,全部由青砖砌成,外墙涂有石灰。塔身呈圆柱形,光滑,没有等级柱。如果一根银质的管子又直又直,俗称“灯塔”。这座塔是实心的,它沿着塔内的两个坡道左右盘旋,到达塔顶。在塔顶上,有一个随风旋转以显示风向的宝鸡。明初被台风吹倒。那时候,灯塔在珠江岸边。每年五六月份商船进港,塔就成了航标,所以灯塔也是广州古代对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
“穆斯林古墓”位于越秀山桂花岗(今兰埔)西侧,是广州伊斯兰教的又一重要遗迹,俗称惠惠墓。据说是阿布万格苏的墓。陵园正门嵌有“穆斯林圣贤古墓”的石额。该墓为砖砌,上圆下方呈洞形。人们在墓中念经、说话,回声很大,俗称“响坟”。墓地附近是历代著名伊斯兰教徒的墓。
如今,怀圣寺是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回民和伊斯兰教国际友人在广州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