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人们爱花,插花自娱,然后作为佛事用花,再逐渐扩展到装饰领域,从而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它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与自然长期密切联系而形成的。
首先,出于爱美之心,人们折野花来装饰寺庙,装饰山洞。所谓“菊花须插头”“梅花会过年”就是这一场景的写照。
这就是插花艺术的雏形。
后来逐渐发展为向神灵献花献果。
《南北朝南史》中记载:“晋安公子毛,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七岁时,其母阮淑媛尝病危,邀僧走街串巷,向佛献莲花,众僧以铜瓦盛水,染其茎,望中华不衰。"
这是早期佛教的献花仪式。
就这样,插花沿袭了佛教仪式中的做法,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
唐朝是中国繁荣稳定的历史阶段。插花自然也很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用闲花野草随便装饰,也不局限于佛前献花。插花已经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庆典不可或缺的装饰。
张汤怀太墓出土的壁画中有瓶花和落基山脉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插花在唐代宫廷中已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文化繁荣,绘画、诗歌、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令后世瞩目的阶段。
读书人喜欢绘画、吟诗、赏花。
文人插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到了宋代,插花更加流行,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时尚。例如,杨万里有一首诗“魏紫花青瓷瓶”。
此时民间已经有了插花的习俗,有了制作花瓶插花的特长,有了插花养护的理论。比如分门处的琐碎记录里说,牡丹、芍药先烧后装瓶。如果花萎蔫了,就剪下来,然后浸在深水里,颜色就鲜亮如初了。
当时由于受写意山水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以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为插花的参考,尤其是文人插花,已经从写实技法发展到写意技法。
中国的插花艺术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从明代到清代,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并逐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在插花艺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出类拔萃,所以他们的理论也渗透在各种艺术中,如明代郜琏的《尊生八记》、袁宏道的《瓶》等。
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受后人推崇。它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插花艺术,是现存最早的插花作品。它讨论了花卉材料的选择,插花容器,插入方法,花卉养护,以及如何欣赏花卉。这本书的内容在一些日本插花刊物上也不时被引用。
此外,《尊生八记》、《浮生六记》也对插花造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论述。
这些插花作品的问世,为中国插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插花艺术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许多大城市成立了研究插花艺术的团体,掀起了交流插花艺术的热潮。他们有的派人出国学习交流,有的请外国专家来讲学论证。
城市里到处都是花店,流动卖点不计其数。
广州每年的春节花市都是人山人海,正是“花海十里长,五彩缤纷”,可见人们是多么喜欢插花。
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既继承了传统风格,又从国外吸收了许多新技术,使传统插花艺术更加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