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谁像魏徵那样敢于直言不讳?

1,关龙凤

关姓始祖是一位大臣,因忠谏被桀所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夏杰在中国时,船只可以在酒池中运输。堆积的酒糟长达十里,池中的酒可供三千人使用。关龙凤向夏杰进谏说:古代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用,所以国家长治久安。现在,国王,你是如此奢侈的财产和杀人。如果不改,天降大祸,到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他恳求国王改变这种状况。之后,李玉拒绝离开法庭。夏杰大怒,下令将他监禁并杀死。关龙凤因忠谏被杀,引起夏内外极大不满。很多人不敢出声抗议,只想远远离开。关龙凤被杀后,夏杰抛弃了他的亲戚,夏朝很快被商汤所灭。关龙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

2、比干

与关龙凤相比,由于神魔传奇的缘故,商朝诤臣的名气要比甘大得多,事迹也更加豪迈。毕干(前1092——前1029),子姓,(今卫辉市北)人。他一生忠君爱国,主张“民以明道,士以道为旨”。他是商王太丁的儿子,名字叫甘。比根从小就聪明好学。20岁时辅佐狄懿任高姓,并得到帝辛的辅佐。从政40余年,主张减免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提倡冶铸,富民强兵。商朝末期,帝辛(纣王)暴虐荒淫,勒索钱财。他叹道:“主不谏则不忠,畏死则不勇。不谏则死,必忠也。”于是我去摘星楼抗议了三天。周问他为什么靠自己,毕赣说:“我靠仁义,所以我靠自己。”。他生气地说:“我听说圣人有七个头脑和各种各样的信仰。”然后他杀了比根,解剖了他的心脏,享年63岁。比干的妻子桂三月怀胎,因怕祸逃出,在长林石室生下一子,取名全(林姓始祖)。比干是林的祖先,后来封了比干的墓,送给了林。魏孝文帝拓跋李鸿庙;唐太宗颁布诏书,册封“忠烈公”和“太师”;为林谱牒,为毕赣立像,为清作诗,清玄宗重修毕赣寺正殿。人们都尊比干为财神。

3.吉安

与上述两位谏官相比,西汉的汲黯要幸运得多。吉安(?-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孝景帝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臣子,先后任荥阳都督、东海太守、太尉主,排名九卿。

汲黯威武不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偏不倚,敢作敢当。有一次汉武帝召集一批儒士说:“我要振兴政治,要效法尧舜。怎么样?”汲黯道:“陛下在外要行仁义,如何能节能?”汉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愤然罢课。当时很多朝臣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大方地说:“天子任命大臣不就是为了纠正错误吗?难道只是为了拍马屁?”既然身居其位,就不能只顾个人安危,看到自己的错误也不说什么,让皇帝陷入不义之地。"

汲黯是一个清官。他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他是在封建官吏更浊更不清的环境里做领导的。但他多次进谏,与权臣张汤相争,水火不容。所以张汤对他恨之入骨,经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梁武帝不分好坏,先给了汲黯宽大处理,后又降了职,最后被赐了鸳鸯府知府的职位,死在了任上。

4.魏徵

魏徵(580-64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初唐政治家,巨鹿(今河北)人。隋末加入瓦岗军,石米战败投降唐朝。回到唐朝后,他跟随李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后任秘书监,参与预政,封郑国公。魏徵和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接进谏,多次上告唐太宗,但唐太宗能容忍魏徵的“冒犯”,其言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后,早就看重他胆识的李世民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任命他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打听政治得失。郑伟喜欢做每一个知心朋友的主人,全心全意地协助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谈。再加上诚实坦率的性格,他常常据理力争,从不妥协。魏徵死后,唐太宗非常悲伤和难过。他曾说:“丈夫可以用铜为镜打扮自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魏徵今天突然去世了,所以我丢了一面镜子!”他还写了一个墓碑,用一封信把昭陵埋了。

5.迪徐人杰

狄(630-700)字,唐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是宰相,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考试明静(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从而进入仕途。步入政坛后,他经历了两个时代:唐高宗和武则天。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操,调任程大利,任钦差大臣。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方官侍郎等职。狄是一个官员,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善变于心,人善变于心”。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违抗君主的意志,始终保持着亲民不惧强权的本色。他始终居于阶级之上,忧国忧民,被后世称为“唐朝的中流砥柱”。他被任命为负责刑法的程大利。在任一年后,他处理了前任遗留的65,438+07,00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上诉要求平反。这说明他处理事务的公正性可见一斑。后人以此为依据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编著了一本书《大唐狄仁杰审判传说》,即《狄公案》,后世四大公案。

6.胡荃

胡荃(1102 ~ 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邦恒”一词有“连□”之称。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言二年(1128),进士。这种划分是由高宗和胡荃给抚州的军事法官,并传递到志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鲁直推荐他,给了他权利,升任枢密院事;八年,尚书反对秦桧的和平,乞求王伦、秦桧和孙晋,并指责皇帝。秦桧认为这是“傲慢和激烈”,所以他写了一封信删除他的名字,并降职赵州。由于朝臣的抢救,广州盐仓被改。12年被瓦解贬为忻州,18年移至济阳军。直到秦桧去世,他才搬到衡州。孝即位,复职议郎。从官员到兵部侍郎。因为他一直反对和谈,不同意政府的政治观点,所以试图离职。回到庐陵,从事写作。卒忠简单。

7.寇准

寇准(961 ~ 1023)北宋政治家。这个词是平的,中性的。化州下托(今陕西渭南东北)诞生。他从小丧父,家境贫寒,学习也很努力。19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学者。当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后,他被召到朝鲜服役,因其政治才能受到宋太宗赵桓的高度评价。三十一岁时,他是议会的副特使。后来因为正直,被朝廷排挤。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担任全志开封府、三司事。景德镇元年(1004)六月,任中书总书记。那年冬天,辽承天太后、辽圣宗卢野龙绪率军进犯宋朝,沿黄河直取周舟(今河南濮阳附近)。宋朝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避敌之锋,而寇准却拨开人群,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命名国前线与之作战。宋军的士气为之一振,促使宋圣宗与宋王朝媾和,并在缔结和约后撤军(见元勋联盟)。后来,在王钦若的挑拨下,寇准逐渐失去了宋真宗的信任,在景德镇罢课三年,并在陕西等地担任地方官。天玺三年(1019),因遵从旨意,据说天书衰微,再次起用为丞相,不久称太傅太子,封于莱,故世人称口莱公。后来又被宋朝的副部长丁伟陷害,多次被贬,直至任雷州(今广东海康)刺史。他死于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九月。

8.包拯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人,北宋政治家。宋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府四年(1037),政绩可观。任职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后被任命为御史监,后改为御史监,任“言官”。行为不当或违法的官员可能会被弹劾。为了惩治贪官,清四年(1044)八月,他向仁宗散发了《不要带贪官》的乞求书,认为清廉是人的榜样,而赃物是“贼”。包拯七次上书奏江西转运使王魁,暴露其“心如蛇蝎”,祸害百姓。并严厉批评了宋廷的官员任用制度。祐二年(1050)至祐三年,包拯知鉴院三次弹劾外戚张耀祚,试图查清恶魔冷情冒充太子的特大诈骗案,震惊朝野。

包拯在担任官第三司、第三司的判官、副使期间,先后担任JD.COM、陕西、河北的转运使。他每到一地,都以减轻人民负担、革除弊端、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很多时候为了国家大事,说一些皇帝不爱听的话,批评大臣的权力,要求他停止皇帝给予亲信官僚的恩惠,一切都改走主管部门的正常渠道。他写了从魏徵到唐太宗的三封奏章,并把它们献给宋仁宗,作为他的座右铭,时刻保持警惕,专注于国家事务。要求仁宗虚心纳谏,明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去除苛责,严禁刑罚,严禁神话邪说,不要随意建筑,等等,朝廷多采纳,多执行。

嘉祐元年十二月(1056),朝廷任命包拯为全志开封府。次年3月正式上任,3年6月离任,前后仅一年多。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素有顽固性之称的开封府被管理得有条不紊。敢于惩治达官贵人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开封官员的嚣张气焰,及时惩治诬告刁民者。

由于包拯在开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英勇无畏,宦官们不得不收敛起来,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害怕。老少妇孺都知道包拯的名字,亲切地称他为“鲍特”。开封府流传着一句话“达不到关节,就有阎罗养老”。阎罗是包拯无私的象征。

宋嘉佑六年(1061),官至某枢密大臣,次年五月卒。“京师官方愁容满面,街上叹息可闻。”朝廷呈诏吏部,十五卷《奏仪》传世。

9.(英、瑞)哈里(人名)

海瑞(1514-1587)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冯刚。他从小学习诗词经典,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中选。他先是被任命到福建南平教重庆,后来又被提拔到浙江淳安、江西兴国县,在那里推行清税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司长,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侈,疏于国事等缺点,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被释放。隆庆在位第三年(1569),升任右都。他一如既往地惩治贪官,打击权贵,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推行鞭法,迫使贪官还政于民,因此有“晴空”之誉。出院后被辞退,赋闲生活了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复聘。他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顾问,力主严惩贪官,禁止贿赂。两年后,他在南京去世。海端一生清官,深得百姓尊敬和爱戴。据说,当他们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人对失去亲人深感悲痛。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家乡时,长江两岸挤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许多人甚至为他们的家画了他的肖像。关于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更广。海瑞和宋代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杨继绳10

与海瑞相比,杨继绳在民间的声望略逊一筹,但在史家眼中,他的事迹更为英雄,更有影响,被称为明朝第一谏臣。

杨继绳(1516-1555),荣成(今河北)人,本名钟芳,号焦山。嘉靖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因弹劾大将秋鸾而被贬官,后被用为法务部外交大臣、兵部武宣司弹劾严嵩十宗罪。世宗大怒,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绳将被斩首,四个城市的人都涌到西城为杨继绳送行。街上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顿时变得漆黑一片。杨继绳趾高气扬视死如归,当众唱道:英雄主义还是太虚,单鑫光辉千古。国之命早已是国之心,却未能尽到国之憾,留下骨灰作为恶灵仍待国家补偿灭敌。

杨继绳死后七年,严嵩父子被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击败。明太祖穆宗登基后,被平反为前朝的不义之臣。杨继绳是第一人,被追授为太常邵青。隆庆二年,直隶总督郝杰在保定人的强烈要求下,奏称穆宗:“保定府是杨继绳的故乡。地方官民请为杨继绳立祠作为永久纪念,并请批准。”皇帝很快批准了它,并将其命名为“仲晶”寺。

11,王云

王允,本名钟某,出生于潍州路蓟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元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清贫爱岗,好学善文。他先后三代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羽宗皇太子真金、成宗皇帝铁木真的谏官。

王允直言,敢谏。他主张用礼惩罚庶人,用刑惩罚医生,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元世祖设立御史台,任命王允为御史监。写了150多篇《打黑除恶》《那海》。当时主管水利的中央官员刘,利用治水导河的便利,侵吞了四百多万石宫粮。王允大胆弹劾并曝光。参观后写刘建秀祠堂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罪恶。刘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日,死于忧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允被任命为福建闽海道青年中医兼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员空缺较多。他要求皇帝挑选人才来填补沿海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40多名贪官,任命了一批精通文武、清正廉明的人来工作,这里才平静下来;他还首创在福建沿海修建营房让士兵居住,改变了过去士兵的不良习惯,使人民安居乐业。

王云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在被任命为程之郎、平阳道总政判官时,江州太平郡的一个陈杀了他的兄弟。他因为贿赂政府被判死缓,300多人被冤枉,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允亲自审理此案。经过走访和审讯,所有被冤枉和牵连的平民都被释放了。

王允虽身居高位,却能体察时势,同情百姓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燕南地区冬春干旱,秋涝。王允访民回到大都(今北京)后,右丞相史在祥符设宴款待官员,请他赴宴。坐在桌子后,当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著名的美味佳肴和异国情调的海鲜时,他感到非常不舒服。他控制不住自己为民求情的心情,写了一篇长长的免租谗言,希望皇帝最终采纳他的建议。

王允的劝谏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重视。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忽必烈专门召见他到北京。他还著书万卷,提出了“改旧制、惩贪官、尽税、兴才”的建议,符合忽必烈“适祖”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忽必烈亲自授予他翰林学士。

王允从政期间,经常忧国忧民。他系统地整理了历代明、君、贤勤于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以“谏”的方式送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考。俞宗振金非常欣赏这种观点,除了自己学习之外,还把《中国简史》的各种文章发给孙子孙女们阅读。于宗贞和他的儿子金早福、承宗铁木真即位。王允献给成宗皇帝的不是玉器和珠宝,而是十五把寿石成剑,这表明了他对受害者的真诚忠诚。所以,成宗皇帝加他为总论大夫,知专利。并委托他与赵孟頫等人编《元世祖志》。

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允死于蓟县,享年78岁。驻吉安的钦差大臣看到他的故居还是茅屋,穷如民。他们的子孙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将如实发挥神圣的。皇帝发钱给富人,给翰林学士颁令要当好大夫,并追封太原郡公。谥号为“文定”。子子孙孙被阴影封印。家乡的人们也称赞他少年时刻苦读书的古子剑村为“秋书之声”,被列为“蓟县八景”之一。他的演讲和诗歌出版了100卷,供后人阅读。他的墓在蓟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的石人洼,距县城十里。墓园正面有一条神道,两侧有石雕,对称排列。每当清明节、春节前后,家乡长辈都去拜年,表达深深的怀念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