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的人生经历
江平主席在北京南四环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隐居了10多年。
远离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和蓟门桥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江平选择了孤独却不沉默的生活。
记者多次探访江平,一只温顺的大狗一直陪伴着他。不同的仙人掌装饰了桌子。温柔直爽,一代法律专家的性格就暗示了这一点。
满头稀疏的白发,1980年到1980年的他精神饱满,面对记者侃侃而谈。他对法律的强烈关注,让老人眉头大皱,声音还在响:“中国的法治发展是退了一步还是进了一步?”当然也要看到现在有些地方在倒退。"
虽然江平从1988到1990只担任了两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但校长的头衔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待遇”在法兰西大学的校长中并不多见。有1990的法学毕业生向记者感慨:“江平是永远的校长,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象征。”
几年前,江平“法治天下”的题词矗立在蓟门桥校园,代表了江平一生的理想,成为中国法学家的思想归宿。
江平郑重地说,“这也是我的中国梦。”。江平对学生的爱,让贺卫方念念不忘。
1984中国政法大学校庆一周年(北京政法大学更名为1983)。贺卫方等一批研究生对食堂伙食不满,在校庆期间发起罢课。他和几个同学堵住食堂门口,劝说大家加入罢工。他,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男人,正在人群中与学校官员争论。随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他突然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拽了出来。他抬头一看,是蒋先生。
“潍坊,你能不能别再装反对派的领袖了?”江平虽然语气不满,但眼神依然温和。“一切都应该逐步解决。这种方式能发挥多大作用?”
一年后,贺卫方留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有机会听江平谈起往事:“在谈到自己经历的磨难时,语气温和,但正是一些体现人性之美的细节让他刻骨铭心。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姜老师性格中最有感染力的部分。”
重返北京政法大学讲台的江平,凭借学识和人格声名鹊起,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历史的特殊点上受到重用”。
复课的北京政法大学面临最大的问题:师资和教材匮乏。“文革”期间,所有人都被遗弃了。被打成右派的老一辈的老师,年纪很大了,已经不能发挥能力了;而五六十年代留校的学生“政治上很吃香”,教学却很差。
曾被钱端升先生誉为“政法二才子之一”的江平,成了稀缺资源。“很少有人从苏联回来,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我有一定的英语和俄语基础,还有留学经历,学过系统的(法律)课程,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江平突破了法律的禁区,开始讲罗马法和西方国家的民商法,将私权的概念引入中国,使被禁锢多年的思想与国际潮流接轨。
贺卫方从主席台上回忆起江平,“江老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站在三尺讲台上,他仪表堂堂,普通话标准,声音悦耳。他的谈话充满了对知识的信心。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理论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在此期间,江平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民法——《民法通则》。这部划时代的法律首次肯定了中国人的私权,被外国誉为“中国民权宣言”。一批关于民间经济的单行法相继出台,市场经济法律的“盲点”也相继补上。
从65438到0983,江平成为副总裁,个人经历让他珍惜人才。文革后,第一批学生主要被培养并留在学校形成“第一梯队”,法律人才在“约会”后涌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穷法”到90年代的“兴法”,江平将其视为“我人生中法学教育非常原始和蓬勃的时期”,“其实我对学校的主要贡献也是在这个时期。”
1990年,分管政法两年的江平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
那年年底,江平60岁生日。政法毕业生自发为他们办了生日会,大家一致要求江老师表演一个节目。他装着假肢的一条腿不太灵活,但他坚定地向前走着,唱着一首美国工会运动的英文歌《我们永不动摇》。
我卸任法大校长已经20年了,一些细节安慰了江平。
有一年,在纪念法大校庆的时候,主持人念了在场校长的名字。就在江平被念的时候,观众开始鼓掌。“我很理解学生们对我的感情。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有正义感的总统的支持。"
“唯有向真理低头”,“法治君临天下”,“四年四次,军队在春天,我一辈子都是大人”,“我能做的只有呐喊”...在江平80大寿的现场,中国政法大学现任校长秦煌背诵了老校长的名言。65438+2009年2月28日,江平80大寿。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安慰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弟子。江平乐观地把活到90岁定为“下一个目标”。他说:“虽然我年轻时失去了22年,但如果我60岁退休,我可以通过再工作22年来弥补失去的时间。我还有两年时间来弥补。”
江平22年的“照顾”,凝聚了他刻骨铭心的悲伤,浓缩了中国法律的悲剧。
“从1957到1978,我失去了该失去的,不该失去的。在最低谷的时候,除了这条命,什么都没了。”
江平最低谷出现在1957。
就在这一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在“引蛇出洞”的整风运动下回国任教刚满一年的江平,因为向北京政法学院坦白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人民阵营”被调到“敌人阵营”,不得从事本属于“国家专政工具”的法律职业。
放弃燕京大学新闻系投身革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到苏联的江平,对国内政局一无所知。
时至今日,江平仍梦想被划为“右派”,一觉醒来心有余悸。
“右派”帽子让当时27岁的江平走了霉运,他在苏联认识的新婚妻子迫于政治压力与他分手。
在北京西山,江平累得连火车的声音都没听见。整个人被夹在了火车底下。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但他永远失去了一条腿。
在江平看来,打右派、离婚、断腿、接二连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我已经从火车的车轮下恢复了生命,我想我应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多活一天多好!”
之后的几年,江平在苦难中挣扎求存:1963开始教俄语,“文革”被调到安徽五七干校。1972年,北京政法学院正式解散,分配到延庆中学当政治老师,他一直呆到1978复课。
其间,江平又组织了一个家庭,妻子的父亲是同一个右派。
江平的学生曾听他的老师母亲回忆当年的艰辛:在延庆打工的江平一个人带着儿子。长城外的冬天寒风刺骨,他没钱给儿子买棉衣。他把旧外套换成棉袄,亲手织了一件毛衣。
江平曾经对未来很悲观。文革后期,他省吃俭用,从苏联带回了珍贵的法律书籍,大部分都当废纸卖了,让他后悔至今。
从1957到1979,与法律断绝关系。江平经历了知识分子最压抑的22年。他将其视为“人生最大的遗憾”:“我能够为中国的法治做出贡献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我人生的黄金时期,应该正好在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二十年里,我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1979当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政法学院时,我的白发已经爬上了蒋平的额头。一年前,一次中风让79岁的江平摔倒。
由于入院及时,手术最终成功。江平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半个月了,虽然他心里很清楚,但是语言表达功能卡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吓坏了很多同学。
他一直没老,只是身体不如以前了。
“人生第一,真的老了。”江平罕见的一声叹息让很多人担心。
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多部法律的起草颁布,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从1991开始,一直到19。19年间,江平培养了近100名民商法学博士。这些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有影响力的年轻学者、法官和律师。“这些都是我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我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几乎没有当官的,大官就更少了。”
恢复之初,江平执拗地起身,以更高的频率现身,参与公共法律事件。
去年5438年6月+2月,北大吴教授写信要求修改拆迁条例,引起轰动。江平在《财经》、《南方周末》等纸媒发表评论,随后在凤凰卫视亮相,支持修改拆迁条例。
"江主席是在和时间赛跑."他的学生向本报记者透露,老蒋对时间的珍惜超乎常人的想象,他始终坚持“只向真理低头”,既不谄媚,也不执迷。
2008年6月25日,10,有观众问他对杨佳案的态度。江平说,“我完全同意上海高院二审的判决。”一位听众马上抢过话筒说:“我不同意你对杨佳案件的看法。如果我手里有个鸡蛋,我一定会扔给你。”
重庆“钉子户”事件中,他认为吴平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不能成立,遭到网络围攻。在徐婷一案中,他也发表声明说他不符合“民意”。
但是,这丝毫无损江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他一生捍卫自由民主,却不认同民粹主义。“制定法律的人应该公正,关注群众利益,但不是一切都以群众感受为最高感受。”恐怕不行。"
在江平看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在于私权真正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但过程会遇到艰难险阻。“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私权和公权的冲突,私权受公权保护。这是我最大的希望。”比如我们最近对拆迁法的研究,如何保证拆迁中私有财产权的利益。
他对山西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仍有独立见解:政府部门以行政强制手段将民营企业兼并为国有企业是错误的,违反了宪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如果这一政策的可变性成为先例,可能会导致民营企业家为自己担忧的后果,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中风后遗症让江平说话变慢了,“没有过去那么犀利了”。然而,年逾八旬的老人仍在为私权呐喊,这与60年前燕京大学“民意报国”的理想是一致的。
2012 12 11北京大学法学院江平教授、贺维方教授出席在台北举行的首届光华学者论坛,并受到台湾省领导人九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