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的历史演变

公元1420年,地安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

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二月重修。

公元1571年,隆庆第五年七月修复。

1652年,清顺治九年七月重修,改名地安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军一度在地安门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危急关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出了紫禁城,出了皇城北门地安门,出了内城德胜门,避开了xi安。

民国十三年(1924),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部分宦官暂居此楼。为方便交通,地安门东、西墙分别于1913、1923拆除。末代皇帝也灰溜溜地从地安门走到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宫。

1950年代,地安门被拆除,变成了一条路。地安门后演变为地契,一般指地安门东、西街,地安门内外街交汇处附近。东属于东城区;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和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北端来自鼓楼,南端是景山。

1954年底,为了分流城市交通,拆除了地下大门。

2月3日1955,路面完成,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名人反对拆除地宫大门,政府承诺将从地宫大门拆除的所有门窗、木梁、木柱、木排、木檩条逐一登记,与砖石琉璃瓦一起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移动一个地下门。没想到,日后天坛发生大火,堆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于是迁都地安门的讨论泡汤了。

2010年,将近50年过去了。现在,天坛北门地安门还残留着几块拆下来的残砖、废石、破旧琉璃瓦,搬迁地安门的计划也因为没有留下测量图纸而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