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多少座古桥?

1928之前的南昌市很多古桥都保存了下来。随着拆城墙修路,一些桥梁被拆除,现存的古桥经过几次道路扩建后重建。市内熟悉的古桥有:高桥位于香山南路高桥巷,也是古城南部最长的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它刚建成时是一座拱桥,横跨湖面,长约300英尺。它是当时南昌最长的桥。因为这座桥建在汉代周楠高士徐儒子庙附近,所以被命名为“高士桥”,以纪念这位圣人。后来改成了石平桥。当时桥附近有南昌和新建两所县城学校。知府范来曰:“桥中龙之名,亦外也,龙以跃而名,亦内也。”希望两县学子学业有成,腾飞如龙,并将此桥命名为“跃龙桥”。高适大桥刚建成时,两边没有护栏,这是一种安全措施。后来,82根石柱建在两边,中间有护板。桥两端各有一座木牌楼,上面写着“跃龙桥”四个字,颇为壮观。明代王中的序诗:“东湖隐秋桥边,桥前旧屋抱清流。马嘶在波影中看到了蓝龙,鱼儿在屋檐上嬉戏,太阳是紫色的,漂浮着。谁谈建筑?洛川人对周楠感兴趣。别离莫问梁思,挽臂如年游。”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岳龙桥的景象。康熙年间,总督董卫国和知府严明主持了大规模的重建,使之成为当时南昌市较大的桥梁。这座桥建在西湖岸边。后来因为桥西年年封冻,很多人在这里搭棚子卖旧货,逐渐在高桥形成了露天市场。它总是很吵,失去了它古老的风格。到了清朝末年,桥和路都平了,只剩下“高桥”这个名字空了。桥旁边以前有“跃龙坡”,现在只有“高桥巷”的街名。丁山桥位于青云谱风景名胜区道观西南出入口。它建于西汉,原名“陈家桥”。后来又因顶山的位置而被称为“顶山桥”,是南昌最早的古代石桥。清乾隆年间重修,长15米,宽3米,荷载15吨的三孔红纹花岗岩结构,沿用至今。属于青云谱风景名胜区“五桥三桥”之一。洪恩桥建于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位于东湖同仁寺左侧,由洪州刺史李逊所建。洪恩桥的建立将东湖分为两部分,以洪恩桥为湖界,西湖(即孺子亭)和东湖(即百花洲)为桥的高拱,颇有古风。杜知府,宋志平中少府监,又名“儒艮桥”。南昌教案(蒋昭堂惨案)发生时,主犯法国传教士王安之在洪恩桥附近被群众发现,并被殴打致死后抛尸湖中。1928修建中山路,在洪恩桥附近修建水泥混凝土桥,改名为“三岛桥”。状元桥位于今天民德路东段,靠近今天的八一公园。它是东湖和南湖的分界桥。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它原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小石拱桥,名为“广济桥”。传说清初,大庚(今大余)县的才子戴曲廷屡考不中,乡民不服,为他捐了一个秀才,使戴曲衡有资格参加乡试。在乡试中,戴曲衡一举以举人的身份考取,并以秀才的身份赴京,在宫考高中中得了状元。戴渠恒很荣幸地回到了家乡。路过广济桥时,他写了一副对联。第一部分是“三十年前,县考未知,府考未知,路考未知。人眼看不见天”,第二部是“八十日,乡试中,考第一,宫考第一。脱下蓝袍换上紫袍”来收藏积累的怒气。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戴渠亭出资重建,知县钱之瑶主持重建,并将桥改名为“状元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南昌被绘为圣像,名为“状元桥”。1935修建民德路中段,改为混凝土整体板桥,长9米,宽14米,设计荷载为B- 60。塔子桥位于解放西路江西民族制药厂东南。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名曰塔子桥。甘龙《南长县志》记载:“塔子桥,又名塔子桥,灌溉进贤门外九个城乡。位于紫溪上,有石塔,故名塔子桥。”后来演变为“塔子桥”。原桥为砖石结构。1968上海路加宽时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长16m,宽14m,设计荷载15- 60。朱古桥位于城南南联路北段,位于青云谱风景名胜区岱山。原桥建于唐代,是一座小规模的临时桥,为青石结构,名为“姑嫂桥”。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及其兄妹隐于发达地区的澧水两岸,将临时桥改为石墩,搭绿色石桥,改名为“竹谷桥”。1928年修建南昌至李安堂高速公路时,在原桥(已废弃)以东30米处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原名仍为“竹谷桥”。1965年,桥梁改建为长12m,宽12.5m,设计荷载10- 60。原桥是青云谱风景名胜区“五里三桥”之一。鸡公桥位于南昌县刘福村东1.5km处。它原本是一座木桥。传说晋朝时,蛟井害人,一夜犁出九十九条河,把江西变成了大海。许真君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命令土地神半夜在这里假装打鸣一只公鸡。龙以为天亮了,想逃走。他被观音逮捕,交给许真君锁在万寿宫古井的铁柱宫。后来被称为“济公桥”。1970,桥梁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3.9米,宽7米,承载能力15吨。南浦大桥位于南昌城外南塘湾西南角,与辽周路相接。最初居住在这三个大洲的居民用船穿过这座城市。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大都督朱温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桥,并称之为“广济”。第二年,这座桥年久失修。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舒等组织重修,改名南浦桥。桥是一个巨大的石墩,有五个孔,架子上是沉重的木头,桥面是石头。桥上有18的房子,桥旁还建有围栏,非常壮观。南浦亭旁的南浦桥曾是“张羽十景”之一。南浦大桥从清朝到民国逐渐废弃,现在被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府河桥取代。以人名、地名、动物、和平等命名的古桥多达66座。在安义县,这些桥大多分布在全县的乡镇,很多至今仍在使用。黄尖桥位于安义万步尖溪村南南公路北30米处。建于唐大顺二年(公元891),距今1100多年。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至今仍被人和动物使用。它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桥面是用长条花岗岩和石台铺成的。济生桥位于安义县长埠乡罗田村。它建于宋代,有3个石墩和6个石梁。至今未受损,仍可供人使用。北山桥位于安义县东阳乡北村南。它是明朝永乐年间当地富豪彭玉卿所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彭毓卿四世孙彭苏中二人重修。桥台镶嵌碑文,桥为花岗岩拱桥,长14.6,宽3.3米,高3.3米,净跨4.3米。在古代,这座桥北接皇城铺驿道,南接徐步十字路口。这是农村公路(湘平至北山)桥。我经受住了5吨卡车的通知而没有损坏。奚仲桥位于安义县城北20公里的蛟浪乡吊钟村。它是由一个秩序井然的监工和一个英俊的监工大仙建造的。这是一座古桥,但没有数据来验证它的建造日期。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冬重修桥(东桥桥台刻),桥型为青石拱,桥面铺青石台阶。长15m,宽6m,高6m。本来可以在桥下航行,现在建了水闸就悬了。这座桥曾经是合水山区对外的主要通道。巫溪桥位于安义新民乡巫溪村,横跨巫溪港,为清代驿道桥。长42米,宽1米,高1.97米,7孔,跨度5米。21石墩和桥面铺装用长石。清乾隆年间,村民陈徽州捐资重修此桥。至今桥面上仍有清晰的铭文,如“陈徽州筑六墩十五条石”。县城浮桥位于安义县南门街南端的码头。古代是天津、广东的主干道,现在是县城过北流河的辅桥。明郑德十五年(公元1520),在北投路上修建了一座九节浮桥。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在南滩修建了一段10墩的石桥,长30米,宽4米,与浮桥相连。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修石桥,高1米,浮桥加两节。最初的浮桥是木制的。1981年改为两边有栏杆的铁浮桥。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传统的旧浮桥已经停止使用。金宪在县志中记载的古桥有79座,最早的桥建于宋代。同济大石桥位于进贤县北端,跨同济河。宋幽帝年间(公元1049-1053),由僧人法成、法净所建。桥上建有房屋,帮助行人躲避风雨。经过元明清的维修,房子不存在了。现存的同济大石桥,由时任县令的尚崇祯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桥面两侧增设了护栏。该桥为双孔拱桥,孔为花岗岩,其余为红石,孔径7.2m,全长22m,宽6.7m,高4.9m..现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钟灵桥在进贤县钟灵乡的南端。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进贤县令赵权修建了这座桥。据说这座桥建好的时候,反复修,都塌了。村民们在桥边埋了一个小钟来镇邪,桥就建起来了,因此得名钟灵桥。弘治初年(公元1488-1505),县令命楚坦重修此桥。这座桥是一座三孔拱桥。红石,直径4.55米,全长25.9米,宽5.5米,桥面呈弧形,中间高4.3米,两端高4米。钟灵大桥设计精巧、坚固,可以通行机动车。1982对拱架上部和桥面进行了加固改造。该桥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溪桥建于明代(公元1436-1449年)进贤县赤溪街南端。并且在桥上盖房子,让过桥的人可以避雨休息。成化前(公元1487年)由郡民车銮重修。该桥为三孔红石拱桥,长29.2米,高5.6米。这座桥建造得坚固耐用。历经400余年,于1965局部整修,恢复了桥墩和桥洞。桥面已经铺了水泥,两边还加了石头护栏。现为进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