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历史典故

又名“蛤蟆”。也被称为“蟾蜍”。(1)俗称蛤蟆。形似青蛙,背部多为深绿色,有突起。后耳腺和皮腺分泌白色粘液,可入药。

《淮南子原道训》:“使螃蟹捉老鼠,癞蛤蟆捉跳蚤,无异。”

汉·张衡《西京赋》:“蟾与龟,水人作蛇。”

清代赵翼《岭南地产图》诗:“蛤能鸣,蟾眉有毒。”

王庆应奎《刘南杂文》卷二:“(徐其信)供子饭,甚贵。村里四五月份吃青蛙多的人会从城里买。齐新用蟾蜍和其他青蛙,但当他有好朋友时,他命令男孩为他的老师带去。”

②月亮的名字。

在末代汉朝的编年史上,据说当时的星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南朝梁曰:“吾请仙药于西王母,窃药于月...姮娥为了癞蛤蟆把自己托付给了月亮。”后来被用作月亮的代表。

唐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月》第二首:“刁斗催天明,癞蛤蟆靠自己。”

明刘基《水龙隐,夜闻铜瓶汤汤》诗曰:“玉开怒放,画檐深癞蛤蟆影。”

清金农《东港病》诗中写道:“癞蛤蟆两岁时,望着邱琳,忽觉尴尬。”(1)候风地震仪上的分量。

《后汉书·张衡传》:“外面有八条龙,第一条是铜丸,第二条是蛤蟆。张嘴就拿标题。”

(2)古建筑的承重装置。北魏的李道元写了《水经注》:“旧水自绥远引往南,成池。沼泽在一个丑陋的地方,所有的癞蛤蟆都吐了水,石头铲滑了。”

(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只有一只玉蟾,大如拳头,腹中空空,能盛五种水,光滑如新。国王拿它来装书。”

唐长棍的诗《深秋纪即刻寄语侍郎二》中写道:“金玉饰帘,赐砚玉蟾。”

赵卿易《王砚之歌》:“欲管墨,癞蛤蟆滴泪,墨欲滴。”清代陈维崧《于美人端午闺词》中的词:“风韵香浓腻。绣虎毛睡,守宫蜥粉蟾,剩半扭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