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训练历史悠久,孔子也是军事训练教官。

在中国历史上,学生的军事教育很早就开始了。周朝的标准课程包括“六艺”,即礼、乐、射、防、读、算。其中射箭是射箭的技巧,御是驾马车的技巧,因为直到春秋时期,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

孔子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先驱。在教育的过程中,他把拍摄艺术和音乐教育同等重要。《孔子家语观》记载了孔子教导的拍摄内容。

秦汉时期,学校军训开始衰落。儒家思想逐渐被视为正统。随着军事教育新六艺的省略成为主导,军事训练的功能被弱化为一种仪式化的程序。

到了隋朝,“吴言文秀”开始裁减军备,国民教育的重点从学习武术转向修改文学。科举考试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家后,文、武考试不及格。读书人没有时间为了名利去研究军事,军事训练也逐渐被放弃。

到了宋代,兴文抑武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的地位被士人完全超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训变得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除了建国时期短暂关注过军事训练,大部分时间学者只是闭门研究。

“士兵”的现代思潮

近代以来,“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受到西方列强几千年的冲击。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为口号,首先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和军事,兴办学校教授西学。

甲午战争惨败后,举国上下都意识到了“强兵武术”的重要性。康有为建议各级学校重视体育教育,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军事体操的练习。蔡锷最早倡导“军人公民”教育,用“中华之魂”培养公民,给他们军事训练。

1902年,蒋百里发表了《军事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要实施军事国民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行军、射击、击剑、野外演习等技能。1906年,清政府终于颁布了教育要旨,正式将武术教育列为教育目的,并正式颁布了学校军训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小学及以上的体操要讲究军姿。后来,许多学校还组织“青年志愿者”或“童子军”,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的军事训练迅速开始。

一战结束后,受国际思潮影响,教育界认为德国战败是“正义战胜强权”的结果,不再强调军事训练。任旭(1922)学年,取消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陷入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