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的对外交往有哪些?

唐代与山东的对外交流

唐朝建国后,恰逢日本大革新时代。因为在日本史无前例的改革中起推动作用的、凌云、敏僧等都是曾在中国学习考察过的著名学者,他们对盛唐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大唐为国,法式备,国之珍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先后向唐朝派遣了15大型使团。这15次任务中,7次从山东沿海登陆,8次从山东沿海返回。(见下表)在山东沿海登陆的日本驻唐使节,沿邓州、莱州、青州、周琦(今山东济南)、曹州(今山东菏泽)进入河南,经汴梁(今河南开封)、洛阳,最后到达唐都长安。这也是盛唐文化传入韩日的重要渠道。整个7世纪,日本政府曾三次向唐朝派遣使团,都在山东登陆。在这些使节中,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出使日本的使节高俅亨,他曾派遣日本驻玄理大使。

高翔玄理也是隋唐中日关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至少两次回到山东半岛。隋大业三年(607),随小野姐姐以留学生身份赴唐朝,在长安求学33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在大华革新中大显身手。唐高宗永辉五年(654),年过六十六的他再次率领唐朝使节代表团经山东半岛到达长安,担任唐朝大使。这一次,他还肩负着与唐政府谈判解决朝鲜半岛冲突的重任。当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新罗、百济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新罗依靠唐政府,百济依靠日本帮助,双方势不两立。日本现代化后在国内发展迅速,开始想在朝鲜半岛立足。但唐政府不愿看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朝鲜半岛被日本人控制,于是双方围绕朝鲜半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老了的高翔担起了来华解决矛盾、平息冲突的重任。虽然高翔出使并不完全成功,因为时隔十年,唐与日军在朝鲜半岛发生了激战,但至少在当时缓和了矛盾,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高翔玄理在中国不久就去世了,没有回到故乡。可以说他在中国度过了半辈子。

在唐朝,有许多留学生和有学问的僧侣随日本驻唐使节往来于山东。在7世纪,大约有65,438+000名外国学生和有学问的僧侣随唐朝使节在山东沿海登陆。他们去长安学习了一二十年,然后和下一任出使唐朝的使节一起回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日本学者。例如,唐高宗统治时期,日本学者道昭和尚于663年从山东来到长安,先随玄奘学习了法香宗,还学习了禅宗。他在中国留学9年后回国,是日本传播法香宗的第一人。后来他热心社会公益,在日本推广他在中国学到的凿井架桥技术,并率先在日本推行火葬制度,深受后人敬仰。657年,随新罗船经山东到长安的两个有学问的和尚智通和智达,也是玄奘的弟子。回国后,两人都被称为日本法香宗第二代,智通后来被日本天武天皇任命为和尚。

日本派唐使节下南路后,来山东的日本人有所减少,但山东各地仍留有一些日本人的足迹。唐文宗时期来华的日本著名高僧任远在山东居住了四五年,撰写了《入唐求法记》,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著作。因为任远的事情已经在一篇专门的文章中讨论过了,所以这篇文章就不谈了。派遣任远到中国的唐朝使节走的是南道,但当他们回到中国时,他们走的是北道。这次出使唐朝,以藤原常思为使,在滁州(今江苏淮安)雇了九艘新罗船,沿山东沿海而行,在登濑沿海逗留了两个月。随船同行的还有一些后来在日本很有影响的日本僧人,如元兴、长孝、明杰、义成等。元兴和常孝都是日本入唐著名学者、日本文字发明者之一空海的弟子。他们在唐朝学习两年,将大量佛经和佛像带回日本,成为日本佛教流派之一密宗的主要开创者。他们俩参观了山东半岛的美丽风景。

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博学僧人、留学生及其随行人员途经朝鲜海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虽然危险小于直接穿越东海,但仍要克服许多困难,甚至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登临沿海风浪较大时,船只往往无法靠岸,只能在海上漂流,甚至被风浪损坏,无法按期航行。尤其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登临经济破败,自然灾害频发,派遣唐使节经过这一带往往困难重重。

山东沿海日本驻唐使节入境表

项目特使姓名,入唐船只数量,回国时间,备注

1达人尚雨田秋达人药师惠日1 630 632唐大使

任岁星

2济世长丹1 (120人)653 654年。

3高至玄理

河边的马陆2 654 655

4坂部实北2 659 61年

5手打石板

外交部的积石情况不明。它在665年和667年被送回给唐使节。

刘·

6河内鲸鱼未知669未知

7元1 759 761年(唐史南路)神威

岳穗兴

8藤原筑地4号(回程时9艘)于834年从南路出发,于837年漂至邓州后返回。

在唐代中国与新罗的政治交往中,有几件事与山东半岛密切相关。

一个是唐朝开元年间,渤海政权入侵邓州,唐政府邀请新罗国王金星光帮助邓州,攻打渤海。新罗这次出兵配合唐军行动。虽因大雾天气道路艰险,中途折回,但有效牵制了渤海军队,迫使其撤出邓州,从而解除了山东半岛的危机。邓州抗洪的这次联合行动,增进了唐朝与新罗的友谊。在这次中新联合军事行动中,新罗国王和唐朝新罗官员金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受到了唐政府的嘉奖。唐玄宗对他们也很感激,所以四年后新罗国王金星光去世后,玄宗还惦记着他的功绩。“他向太保亲王行大礼,仍派左赞善大夫星寿拍红缨与合照,赴新罗魏祭祀,其子程卿袭父,开封伊通三司与新罗王。”[6]值得注意的是,新罗王应邀出兵登州援助时,唐政府还封他为“宁水师使”。宁水师不是在唐代建立的,但穆平县在晋代曾改为“宁水师”,后称宁海府。不知道有没有唐代“宁水师”的意思。估计宁海军事大使负责治安的范围应该包括山东半岛附近的沿海地区。唐朝任命新罗王为宁海使,是借助新罗维护从山东、江苏沿海到朝鲜西海岸海上安全的重要任务。从金星光到后来继位的新罗国王,也是担任这个职务。宁海使实际上成了唐朝皇帝封给新罗国王的世袭职位。这一职位的授予也体现了唐政府对新罗统治者的高度信任和依赖。

关于山东的另一件事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唐朝云州(今山东郓城)使李世道造反。唐朝除了派兵镇压,还派使节到新罗,要求新罗出兵相助。这次新罗出兵山东,协助唐朝平叛。东夷传和旧唐书?《东夷传》中没有记载。《新唐书》里?《续唐传》中只提到时期,李石岛叛乱后,唐政府先后命李渊、郑权、李友、、李、、田、等攻打李石岛。这说明唐政府对鲁西李石岛叛乱非常重视,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军事力量进行平叛。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调派新罗士兵平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一事件中,韩国历史书《三国志?《新罗本纪》中只有寥寥数语,说新罗献德王接到唐政府的信后,“命天军大将金雄元率三千兵助之”。至于新罗军如何帮助唐军平叛,缺乏记载。但根据战争的进程,估计新罗军对宪宗迅速平叛功不可没。这也是唐、新罗联军在山东的一次联合平叛行动。新罗王接受了唐朝的封爵,受到唐朝的邀请后,也有义务协助唐朝平叛。

在唐朝与新罗的经济交往中,山东沿海的邓州、莱州是两国贸易的桥梁和通道。

由于统一后唐朝与新罗关系密切,双方通过使节和随行物资进行的官方贸易十分繁荣。据新罗史书记载,山东、江苏、浙江沿海通过海路运往中国的货物有100多种。其中有金属金、银、铜等。金钗头、鹰金锤、鹰银锤、风筝金锤、一缕鹰铃、金鹰、金风筝、??铃铛、金雕鹰尾管、沙沙精金注射器、金银注射器、针头、金佛像、银佛像等等;纺织品有朝霞锦、大花鱼齿棉、小花鱼齿锦、鱼齿丝、30斤丝缎、龙纱、布等。药材有人参、牛黄、茯苓等。动物包括马、狗、鹰、风筝等。还有鱼和豹皮。唐代主要是手工艺品和纺织品回流或销往新罗,如金、银、精美的金银器皿、银碗等。服饰类别有锦袍、紫袍、紫绣袍、存钱服、金腰带、银细腰带、锦细包等;纺织品有彩素、锦、锦、五色罗彩、锦丝带等。,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和一些书籍。

与官方贸易相比,民间贸易在山东沿海地区更为繁荣,往来于日本、新罗及山东沿海地区的新罗商船往来频繁。比如任远《西游记》中提到的金震、郑克东、陈仲,都是往来于新罗和山东沿海地区的商船船主。在滁州(今江苏淮安),他曾雇佣熟悉江苏、山东沿海道路的新罗人,一次雇佣60多人。

晚唐时期,山东半岛北起莱州、邓州,南至诸城、高密,西至青州。有新罗人设立的客站,如新罗亭、新罗广场等,也说明这一带居住着不少新罗人,他们在山东半岛的活动频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东半岛与新罗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发达。

除了前面提到的张宝浩,唐代山东新罗名人的活动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僧人。自唐朝建立以来,新罗不断派遣留学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一般学习10年后回国。除了这些官生,还有一些自费来唐朝的留学生。他们完成学业后,要么回国工作,要么在唐朝做官。这些留学生中涌现出金云卿、崔致远等杰出人物。他们大多从山东沿海进入中国,在唐朝担任唐官或学成期满后回国为官。比如金云卿是新罗学生中考第一秀才。会昌元年(841)七月,被授予子总督史,在山东子洲(今山东省淄博市)为官。在他任职期间,因为他才华横溢,唐政府还派他担任驻新罗大使。作为唐朝的官员,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被唐朝皇帝赏了一个鱼包。崔致远,新罗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12岁从新罗渡海到长安,18岁考中进士。后来回国做官,成为朝鲜汉文学的鼻祖。朝鲜的三国志?《崔致远传》中,有个同学顾云从唐朝归来时又送了一首诗:“十二船过海,文章感动中国。十八横冲直撞或字园,一箭射穿金门政策。”描述了自己在中国留学的经历。

这些留学生向新罗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社会改革与进步。

唐代新罗的一些著名佛教高僧也曾到访山东半岛。如新罗佛教早期传播者慈藏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率领十余名弟子渡海登州,后又赶往长安。苦读佛经五六年,贞观十七年(643年)带着藏经、奇像、锦旗回国。此后,通过他的传播,新罗“有一代佛教,所以兴盛。”[9]后来被新罗国王任命为“大权臣制”,专事佛事。又如唐代高僧易经在印度结识的新罗高僧叶辉和许安泰。崔致远在长安遇到的新罗高僧明杰,都是朝鲜历史上的高僧。他们都是先通过山东渡海再去外地,或者死在山东,在与朝鲜一水之隔的邻国山东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