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起源或相关信息。
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苗等农业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而演唱歌曲,逐渐形成秧歌。另一个民间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为了生存,古黄河岸边的人们奋力抗洪。最后,他们赢了。大家兴高采烈地拿起抗洪工具当道具,唱着,跳着,表达着自己的快乐心情。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秧歌逐渐形成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第三个民间故事《延安府志》记载“社稷春扰,俗称秧歌”,所以从亭子上可以看出,秧歌可能起源于社稷日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主要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广场上表演。这种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以劳动步法为基础,对舞蹈步法进行了艺术加工,使群众的队舞井然有序,形成了完整的秧歌,逐渐成为一种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大多是中国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
2006年5月20日,秧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数据
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是一种歌舞结合、锣鼓伴奏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的民歌有四种:唱秧歌、跳秧歌、传统秧歌和戏剧秧歌。
目前,秧歌队是全国各地的主要形式。舞蹈队的数量从十几个到上百个不等,有集体舞、二人转、三人转等多种表演形式。他们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棍、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风格各不相同,有的雄壮,有的柔美,各有千秋。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兼具表演性和娱乐性,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许多民间艺人在新中国舞蹈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开展。
参考百度百科-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