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历史

地图的历史

我们的地图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地图已经从单一的承载政治、军事功能的工具发展成为人们学习地理、出行的工具,用户也从官员、军事将领发展到普通民众。

包含一些简单线条和符号的原始地图出现在大约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15,000年之间。

起初人们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后来逐渐产生了文字,于是地图上同时出现了符号和文字。

中国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比如四川的汉字是水,山的汉字是由三座山峰组成的,而田字是被分割成小块的陆地。

这些古老的图形符号可能是地图上标注的第一批符号。

中国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4000年前的于霞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力的象征。除了在三脚架上投射各种画面外,还有代表山川河流的原始地图。

保存最久的地图是河南安阳花园村出土的野猎图和云南沧浪县发现的巨幅岩画村卫图,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

现存最早的平面地图是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孙中山都城遗址中发现的《赵宇图》。

是墓地设计的平面图,有“宫”、“厅”、“门”等规则图形,也有人物、距离图形,而且雕刻得相当精细,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地图制作水平很高。

有人推测地图的起源早于文字。

因为原始地图就像一幅画一样,如实地画出了山、路、树,是古代人类外出狩猎和劳动的指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已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

我国西晋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地图专家裴秀。

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裴秀领导并组织编制了18幅龚宇区域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裴秀对地图学的主要贡献是,他首先建立了绘制中国古代地图的理论。

他总结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龚宇区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划时代的地图学理论——“六体地图学”,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学理论的基础,影响了清代以前中国的传统地图学,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认为地图是“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简称”或“地球在平面上的缩影”。

这个定义简单,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但不准确,不全面。

因为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其他图像,比如风景油画、风景照片、航拍照片或者卫星照片。

它没有完全表达出地图区别于其他图像的特征。

随着地图应用的拓展和地图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图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地图的定义也更加准确,即地图是以一定的数学规律为基础,运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和合成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图形。

这个定义概括了地图的三个特征:它有一定的数学规则,它是用地图语言描述的,它是经过制图合成的。

地图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其他图像、图片、文字不可能同时具备的。

现代社会,地图的种类更加丰富,地图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图。

除了常见的纸质地图、专题地图(如塑料立体地图、地球仪)外,还有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等。

传统纸质地图、专题地图、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都是地图的不同形式,它们的地图三个基本特征不会改变。

每张地图都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可以形象地表现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线、城镇等有形的事物,也可以表现境界、经纬线、等温线等无形的现象。

这些由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就是图例。

符号系统和注释构成了地图的独特语言。

用地图语言来表示地理事物,比其他语言、文字、代码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