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的背景
劳务派遣也叫人事外包或人才租赁。中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并开发了一种新的人才服务项目,这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开展。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行业特点或者自身工作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务公司派遣各类需要的人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派遣员工到用人单位工作,同时为员工提供人事行政、劳动福利、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雇佣合同关系。
简单来说,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与人才中介等另一个专门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然后人才中介将其送到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人单位与人才中介签订派遣协议。劳务派遣也叫员工租赁,即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向劳务派遣公司提出所用人员的标准条件、工资待遇等。公司通过查询劳务数据库和招聘、储备人才中心的材料,寻找符合条件的人员,经过严格筛选后,将人员名单发送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选择确定。然后用人单位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务租赁(派遣)协议,派遣公司与被雇佣人签订雇佣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被录用人员与派遣公司的关系是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有偿使用关系。
劳务派遣是中国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的劳务经济形式,也是一种发展较快、问题较多的形式。在认清劳务派遣本质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挖掘劳务派遣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潜力。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大量低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务派遣等劳务经济更适合中国的要素禀赋,更能发挥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
非特定的“劳务派遣”是一个关于现象、机构、人、行为的广义概念,有三层含义:“劳务派遣”工作安排、“劳务派遣”组织、“劳务派遣”用工。
“劳务派遣”工作安排“劳务派遣”工作安排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是用人单位通过只从事营利性劳务的外部组织安排一些临时性、不固定或特殊工作需要的工作安排形式。
“劳务派遣”组织“劳务派遣”组织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企业的新型社会资源组织形式。它从事的是单纯管理劳动力资源的劳务活动,它通过派遣员工到用人单位工作来获取利润,以求生存和发展。
“劳务派遣”就业“劳务派遣”就业是一种非正规就业形式。劳动者是劳务派遣企业的员工,与派遣机构存在雇佣关系;但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接受相关管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被利用和被利用的。与各种用工形式相比,“劳务派遣”用工的特点是固定期限、依附性用工。
与其他形式的劳务经济相比,劳务派遣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劳动者是派遣公司的员工,存在劳动合同关系。这不同于劳务中介和劳务代理;第二,派遣公司只从事劳务派遣业务,不承包工程,与劳务承包不同。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独立地位日益确立。他们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趋利避害,自发决定用工、用工形式和经营形式,这是劳务派遣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大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是劳务派遣工安排产生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体制内积累了大量低效率、低效率的劳动者。随着企业用工制度向市场化方向改革,企业开始控制人员增长,精简人员。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企业避免对社会造成直接冲击,进行正常和非正常裁员的重要渠道。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强是劳务派遣用工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介绍所的发展,劳务派遣的机构和职能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就业能力弱,很难靠自己找到工作。因此,有关部门组织他们通过劳务派遣实现就业。此外,也有一些就业能力较强的劳动者,不满足于固定在一个正规单位,采取劳务派遣的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加收入。另外,随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很多毕业生也通过劳务派遣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就业打基础。
总之,劳务派遣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既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需求,又服务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点。
劳务派遣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和人才流动。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明显的区别是通过不断满足各种消费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来实现商业活动的良性循环。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对服务人员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动态化。于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新型特殊劳务群体应运而生。在不同企业的邀请下,在不同企业、行业、国家之间流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流动的新景观。随着这种劳动力流动,根据各种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组织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劳务派遣公司应运而生。在日本,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劳务派遣制的用工模式。这些年轻人不仅接受了更高级的专业职业教育,还改变了择业观念。他们不愿意像工业经济时期的老一辈一样,在某个名牌企业做终身员工,而是愿意寻求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又能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自己满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