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媒体

●“信息”和“大众传播”分别是一战和二战总体战体制下形成的概念。乍一看,貌似客观形成的学术研究,其实是基于20世纪战时动员体制的范式。

是的。

目前,发达国家对新闻传播的研究已经从现代新闻学、现代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转向社会信息学阶段。在大众正在成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时代,人们对媒体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即从强调对权力的客观报道和批判转变为强调媒体的“公共性”。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尤其是全球总体战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传媒史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国民动员史。

与大多从纸莎草和古腾堡书写的媒体史不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后形成的整体战争——国家动员体系的形成角度来描述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聚焦于漫长的19世纪的现代传媒史。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新颖的想法,作者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现代媒体的方式。

笔者认为19世纪后半叶,大众的民族化和信息的全球化是同步推进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信息的国际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通过系统化的社会化整合,也形成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所谓总体战系统,就是通过全国动员,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处于战争状态的自组织系统。在日本,正如人们指出的“1940体制”今天依然存在一样,在构筑了高度国防体制之后,人们被置于一种被称为经济高增长和高度信息化的“全面战争”状态。时至今日,“动员”仍未解除。

根据这一思路,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论述了媒体在现代社会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史实也值得回味。比如英国在与德国交战的1914年8月成立了新闻局,专门从事对敌宣传。1916 65438+二月,劳埃德?9?乔治战争期间成立了联合内阁。为了鼓励斗志,成立了总理直属的“情报局”。1917年8月,议会成立国家战争委员会,1918年10月,该委员会改组为“情报部”,负责宣传活动。

历史上,德国有从事新闻研究的传统。19年底,德国出现了关注新闻对社会影响的趋势。1910年,最大?9?在第一届德国社会学学会的演讲中,韦伯认为新闻应该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韦伯的倡导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建立新闻学的重要性。虽然德国新闻学的形成有赖于德意志民族的知识和思维传统,但更重要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直接促成了这门学科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繁荣。1916、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院。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媒体和战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德国人认为,在一战中,德国“在战场上赢了,却被宣传打败了”。“麦克斯?9?9在《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中,韦伯还提到了‘断然巧妙的敌人宣传’,并讨论了人民的导师,即记者作为煽动者对大众民主的影响。新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观点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已经开始将“新闻学”作为一门政策科学。1922年,托恩尼斯发表了对舆论的批评。1926年,慕尼黑大学成立了国际新闻学会,德国在当时处于新闻学研究的前沿。

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美国学术界发挥了全面的作用。大众传播研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战时宣传研究。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团体心理学家勒温、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社会统计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都是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伟人,他们的理论分析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影响力。特别是施拉姆曾写道“大众传媒的力量胜过原子弹”,后来他将其修正为作用于个体的皮下注射,并首次提出了“子弹效应”理论。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美国第一门大众传播学博士课程,撰写了经典教材《大众传播学》1949,第一版。

除了德、美、英,笔者还考察了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媒体。同样,日本媒体也被视为具有“子弹”效应。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的新闻传播研究已经从现代新闻学、现代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转向社会信息学阶段。当然,这种变化的背景是,在大众逐渐成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时代,人们对媒体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即从强调客观报道和批判权力转向强调媒体的“公共性”。关注媒体提供公共信息的功能,可以说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意识象征。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似乎都离不开它所立足的社会现实。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才刚刚起步,大众传播研究至今仍是“显学”。80年代以前,我们对媒介和传播知之甚少,传播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知识。虽然这门学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施拉姆的理论转化为一门学科,但我们并没有立即引进它。马歇尔?9?麦克卢汉在1964因理解媒介而成名——论人的延伸。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和“地球村”等概念在西方世界早已为人所知,并对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对麦克卢汉这位先知先觉者却知之甚少。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地球村”的世界里。起初,我们并不缺乏新鲜感,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已经描述过这种“生活环境”,尤其是人们的交流方式。

比较国外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传媒史也可以在很多层面上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