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至上”到“文化至上”——传统文化节目热的基因解码

在娱乐明星和低流量学生热捧的综艺领域,各大卫视推出的《奔跑吧》、《极限挑战》、《中国好声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娱乐综艺节目和明星真人秀节目相继火爆,在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后,又争相推出N季,彼此竞争激烈。

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的《唐宫宴》节目让观众们为其古典魅力所震撼。播出平台哔哩哔哩上有一条弹幕评论:“你看,没必要刻意哗众取宠,文化本身的精髓就会让人动容。”这条评论道出了千万网友的观后感,被赞无数次。

“娱乐至上”不足为奇,我们正迎来一个传统文化强势复兴的时代。

静水和深水都很美。

近年来,电视工作者对文化话题的创新探索,为传统文化综艺节目打开了新局面,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见字如面》、《国宝》、《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富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效果的文化节目推出并走红,掀起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说明观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偏好正在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明星、搞笑节目、选秀节目等娱乐节目。回归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节目,恰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虽然文化类节目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容易给人距离感,但现在借助娱乐元素,大胆创新,积极寻求突破。他们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节目内容,校准了自己在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面的定位,极大地激活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从历年白玉兰奖入围名单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占据了综艺节目入围名单的大部分。《经典中的中国》、《故事中的中国》、《故宫博物院》、《国宝》、《读者》、《中华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近年来相继获得“最佳电视综艺”白玉兰奖,改变了娱乐综艺节目一统荧屏的局面。

业内人士表示,文化类节目持续火爆并不奇怪。“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价值的回归。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和文化的深厚。”成语、诗词、戏曲、文物、汉字、风俗,是中国五千年庞大文化艺术宝库中取之不尽的文化节目创作源泉。

一代又一代,蜡烛照耀千年

《一灯》中的一书一画一石雕一鼎一珠花,创新的节目形式为观众实现了古今对话,同时也让节目变得趣味横生,观众热泪盈眶,感慨“此生入华无憾”。

“过去,我们面对文物是敬畏和崇拜的。今天,我们用《国宝》探索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达方式,将沉睡已久的文物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展现了文物在民族命运交汇处的历史光芒,从而赋予了一个节目新的面貌。”《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说。

《国家宝藏》已经成功播出了三季。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国家重点博物馆以及Xi安碑林、莫高窟等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联合制作的文化探索节目。每期都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为观众讲述国宝级文物《前世》。利用明星解说阵容自带流量,提升节目的话题性和关注度。创新通过小剧场的表演形式再现文物历史,运用全新的舞美设计和虚拟视觉技术呈现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化的历史演绎和跨学科的立体解读,将悠远抽象的文物故事以亲切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深刻感受万年文化传奇。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高雅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证明了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心想要的是追随过去

在文化类节目成功走红的影响下,很多电视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远比娱乐综艺节目更为广泛和持久,但也需要更深层次的创作技巧,极具挑战性。

以创新延续传统,不同形式的文化内涵为创作提供支撑。节目形式上,有文化拼图、文化知识、文化真人秀、文化纪录片等艺术形式。以字为面通过阅读名人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进入那些生动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感受人物感情和社会风俗;《经典中的中国》聚焦中国优秀文化经典,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和“戏剧+影视”的表现形式,讲述经典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起源和流传的光辉故事;《中国味道》通过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谈中国情怀,品中国味,探索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情怀;如果一件国宝会说话,它跳出了常规纪录片中“文物展示+讲述”的模式,赋予文物生命,让它们“张嘴”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记录故宫珍稀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平事迹,展现了文物修复技艺代代相传。“中国诗词大会”以“鉴赏中国诗词,寻求文化基因,领略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比赛重温经典诗词,带动全民共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文化节目的兴起,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如何坚守文化的核心,坚持创新,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持续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温暖的优质节目,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在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灿烂银河中,有无数的星星等着我们一一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