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的历史散文
余的《历史散文》是我近十年来唯一一部完整反复阅读的200多页的书。我一直很钦佩于的才华,也读过他的很多作品,从《文化之旅》到《霜降河》,从《千年一叹》到《旅人无国界》,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历史,我很惭愧。我初中的时候,地理一直拿A,历史不及格。我在师范的时候,地理经常接近满分,但是历史还在闪着红灯。我经常自嘲:我是一个时空感不完美的人!
然而到了去年,也就是我踏上领奖台的第十二个年头,我对历史有了一种莫名的敬畏和亲近。甚至,我有放弃十几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去初中教历史的冲动。于是,当我逛书店的时候,我在文学书籍面前徘徊的时候发现了它——的《历史散文》。
”我轻轻叹了口气。一个风吹百年的王朝,总是以一群壮士的英姿开始,但打下最后一段的,往往是一些温婉愤懑的灵魂。”从一个小小的承德避暑山庄,把康熙的《修德的女儿》剖析透彻,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个安静闲适的花园,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在这里歇息祈福时烟消云散,眼神慈祥。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文字,都有一种警醒和智慧,让人目瞪口呆。
苏东坡的《突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围攻苏东坡的人太多了。“东坡有什么罪?光是名字就太高了。”苏哲一针见血。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越不可能融入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中国的世俗社会很奇怪。一方面传播和衬托一个文化名人的名声,利用他,压榨他,勾引他。另一方面又把他当成异类,迟早要排挤他,羞辱他,毁灭他。“在贫瘠愚昧的土地上,一个世界级的大诗人被一根绳子捆着,一步一步地行进着。苏东坡是示公,全民族可耻。”作者余对封建社会中制造虚假舆论、侮辱苏东坡的人深恶痛绝,对苏东坡的处境深表同情和忧虑。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为苏东坡的精神突破大声歌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彩,一种醇厚而不油腻的声音...一个无视喧嚣的微笑,一个洗去极端的冷漠,一个厚重而不张扬的高度……”
“把自己挣出名气之网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这是书中最后一篇的第一句话,以李清照为例。既是女人又多愁善感,我震惊了。不是我忙着追名逐利,现在突然醒悟了,而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真的是进退两难。一个虚构的“玉壶事件”(有闲人说李清照要把玉壶送给廖),为了证明丈夫的正直,李清照竟然带着夫妻俩多年辛苦收集的所有古董物件,和宋高祖一起逃亡,以求有机会把古董送给朝廷,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作者的评论全面而深刻:“这真是只有世界上最诚实的知识分子才能想到的坦白。她显然高估了谣言的逻辑归纳能力。他们只关心抓影子。他们哪里能注意到前后的因果关系?她也高估了周围人内心的正义感。他们大多乐于听到别人的烦恼。他们哪里能感同身受,为别人辩护?她高估了失去灵魂的法庭。他们只想逃命。他们怎么会注意到追随者队伍里有一个疲惫不堪的女人,要用家里的全部家当来洗刷丈夫的名声?”
李清照在这段荒唐的旅程中恢复名誉了吗?天知道。而这一切,后人知道吗?至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无限优雅的词人,李清照,他有着光辉的人格美、文笔美、意境美。甚至,我觉得她一定是绝世美女。和名声有关吗?不完全是。那么,名誉是不是最宝贵的?谁来挖掘鉴定?后代?其实,超然一点,不抹黑,不涂脂抹粉,坦诚一点,顺其自然,面对各种名声,不辩解,不隐瞒,坦然接受,只要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余的历史散文也选了15篇,有《陕西之耻》、《历史的黑暗角落》、《十万书生》、《流放之地》等。用敏锐的目光审视历史细节,用犀利的笔尖剖析文化现象,用独特的视角揭示发展规律,用细腻的情感阐释世界的变迁。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着自己在书里转圈,我想,这不也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