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为什么建在悬崖上?
石窟建筑是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造。莫高窟是一个与建筑、绘画、雕塑密切相关,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建筑整体。它的选址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与宗教、地形、岩石、方位、交通都有密切的关系。
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与普通寺庙没有太大区别。根据佛教的教义,寺院需要一个“蝉林更静,Tonamiyama更幽”的清净环境,尽量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以便于经学和修行。因此,山林一直是佛教寺庙和石窟的所在地。“南朝四百八十殿,几多塔烟雨”,多在山中。“天下名山高僧多”,很多名山都有寺庙。与寺庙相比,石窟有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至少要有崖壁才能开凿。
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挖在山里,依山而建。为了获得自然的悬崖和美丽的景色,石窟往往位于靠近山和水的地方。石窟寺往往借助壮观的自然风光,选址在山势险峻、流水连绵、风景秀丽的地方。敦煌千佛洞的选址也是如此。
?
早在唐代,一位地方统治者就在碑文中盛赞莫高窟:“西接九龙坂,鸣沙匪警好其名;三座险峰之东,鲁兹翔云腾齐眉;左右之形胜,前后之开,川远之美,求新。”“真木嘉辉生于其谷,花彩万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千佛洞是在距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悬崖上开凿的。这里大泉河由南向北流淌,大泉河两岸是连绵起伏的沙丘,东边是三围山,西边是鸣沙山。
莫高窟位于河西河流冲刷形成的鸣沙山悬崖上。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绝,更重要的是因为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
距离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有个地方叫大泉。这里的泉水汇聚,向北流经莫高窟,唐代称为“当泉”,后称为大泉河。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流。每当遇到汛期,这条小溪就会变成一条宽阔的河流,浇灌着莫高窟的土地,使得当泉两岸长满了红柳和绿植。
经过努力,种树,种粮食,种水果,种蔬菜,创造生活的物质基础,年复一年地挖山洞。随着建窟者的日益增多,建窟的不断进行,到了唐代,莫高窟已经建成了古人所记载的“殿高踞,檐雕出,龙宫不准高踞”;更何况“长河奔流,浪映重亭。”风在歌唱树木...澄清了纯洁的利益。"
地质对于石窟的挖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戈壁滩敦煌是砾岩,石窟的发掘离不开这一带的地质条件。只能综合各种因素,根据当时的岩石特征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在同一个悬崖上,岩石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因为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岩石的石层和夹层。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属于第四纪酒泉砾岩夹砂岩。岩性变化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这种砾岩层是由砾石和沙子自然胶结而成的,多为厚块状。
因为它不具备全岩的硬度,而是作为松散的大陆砾石沉积在河西岸,所以挖掘出来的洞穴表面凹凸不平。由于卵石和砾岩的硬度、大小和密度不一样,给表面处理带来困难。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和雕刻都是用泥塑,把石窟的发掘和泥塑、绘画结合起来。
在石窟选址中,方位也普遍受到重视。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往南,往东。西部和北部经常遭受风雨袭击,冬天容易下雪和天气。莫高窟位于大泉河以西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东西向,隔江与东三危山相望。这里正如唐代莫高窟《李克让修莫高窟碑》所言:“凿之为祠,上下云间;由飞天亭建成,南北夏莲。右清而平,目极远山。”九龙接西,三危接东,川恒奇错,品瑰丽。花开花落水开,鸟语作禅枝。“这真是一个有福气的地方。
石窟不仅位于自然山川之间,而且往往位于重要的交通线上。自汉武帝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来,敦煌已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繁荣的城镇和重要的交通站。
大而明亮的敦煌是“华容打造的大都市”作为中西交流的枢纽,它首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不断地被中原文化所丰富。汉晋时期,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沿着丝绸之路从新疆传播到咽喉要道敦煌。在当时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选择莫高窟修建佛教石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