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泉的历史演变
三道岭矿务局规模迅速扩大,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煤矿。此时,全矿务局数万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煤矿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人们的目光落在了水源丰富的沙枣泉上。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的柳树泉农场,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放弃了农场赖以生存的水源——沙枣泉。当时在沙枣泉打了5口深井,其中4口常年抽水,年取水量已超过700万立方米。
随着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沙枣泉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泉水干涸,泉水形成的河流消失,吱吱作响的水磨消失,最后只剩下几片废墟供人凭吊。
90年代初,我去沙枣泉看九龙树的时候,已经是躺在沙漠里的老树枝,离树不远的圣人坟更是颓废。
谈沙枣的泉水和九龙树的前世今生,是因为沙枣是柳树泉农场赖以生存的水源。
柳泉,多好听的名字。在沙漠里,在戈壁里,一提到名字,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叮叮当当的泉水。
柳泉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柳树成荫,泉水叮咚。在柳树泉农场,有一个柳树环绕的地方。林业站副站长莫合麦·图尔迪说,这里有一口大泉,泉水汇聚成涝坝,四周是两人抱不起来的柳树,故名柳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三道沟的景观,沙枣泉流下的河水,坎儿井的水,滋润着柳树泉的土地。1958年,哈密县在这里建立了前锋人民公社。1960年,哈密县建立以前锋人民公社为主体的柳树泉国营农场。这就是今天兵团哈尔滨管理局柳树泉农场的前身。
石河子大部分中老年人还记得,早些年,在石河子老街西北角,五一公路以南,老客运站旁,有一片“柳叶春”。这个春天在方圆大约有十平方米。汩汩的泉水从地下溢出,潜入地下,终年不竭,清澈见底。
上世纪50年代,从内地千里迢迢来到石河子支援边疆建设的人们,长途跋涉,一路戈壁,一路劳作,一路干渴。他们在石河子客运站下车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王清泉。为什么不喜出望外?
问老石河子人,这个春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答案是“谁也说不准”。有些人描述当年刘舒春天的景象,说他们年轻时,老人们经常带他们在春天旁边的柳荫下洗澡和玩耍。盛夏,烈日当空,但春日凉风习习,丝毫没有酷暑的感觉;隆冬,千里冰封,泉水热,不燥不冻;夜晚,明月当空,泉水汩汩,泉水表面覆盖着银辉。天鹅、大雁、野鸭经常从芦苇湖飞过来玩耍,天亮了再飞回芦苇湖。
相传,泉边的柳树是清朝的统帅左种下的。当左军驱逐外国侵略者时,他在天山南北作战。炎炎夏日,左帅曾路过此泉,饮尽甘泉,却遗憾此泉无柳。当他挺进伊犁,回到此地时,他带领士兵在泉水边种了几十棵柳树。人不忘先辈种树的恩情,晚辈乘凉的恩情。也叫左贡柳泉。
上世纪60年代初,客运站还没有搬迁,春天依然存在,杨柳环绕。“文革”期间,不知什么时候柳树被非法砍伐,南部工业区地下水被抽干。这个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的柳泉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