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有哪些艺术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很少有纯粹的雕塑,这是大多数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把神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哲学、宗教都与古希腊不同。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推崇鬼神,倾向于以工艺美术为主,在礼器和祭祀器皿上发挥艺术天才,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传统。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等手工艺品发展出具有装饰功能的实用雕塑,历代都占据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手工艺品,如象形文字、展示用的小工艺雕刻等。一类是建筑(包括墓葬)的装饰雕塑,如一般鉴赏教材中所列的南朝辟邪的墓葬石雕、唐代顺陵石狮等。实用性不仅体现在装饰雕塑上,也体现在明器艺术和宗教雕塑上。明器是随葬品,其中雕塑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教材一般以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为例。小雕像是人祭的替代品,动物雕塑也被用来代替活体。它们非常实用,不是纯粹的雕塑。宗教造像也是如此,是信徒用来祭拜的,佛教造像最具代表性。纯雕塑一般以纪念雕塑为代表。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绘画来纪念人和事,但很少使用雕塑。比如汉唐英雄,历代帝王,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上的。中国既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特殊性,又有中国的艺术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实用的雕塑很少,就拒绝去认识、了解、欣赏。
第二,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在工艺美术上诞生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一般都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装饰趣味。佛像对称的坐姿和有图案的长袍使其显示出很强的装饰性。中国佛像与西方写实的宗教神祗相比,因其装饰性的虚拟元素而具有一种非人格的神秘感,但也蕴含着一种善良,因为装饰不同于现实生活,但也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现实,所以有这种效果。同时,装饰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的庄严气氛也非常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型完全装饰变形,就像青铜器或玉器上的装饰部分。身体上甚至布满了图案,以增强这种装饰性。装饰变形处理是夸张和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种方式处理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严、勇敢、神圣,更能发挥其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石狮多为墓葬的礼仪性装饰,用来显示墓主人的权威。)
第三,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兄弟,都诞生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开始,塑画就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的重视远远高于雕塑。雕塑一直是工匠做的,文人很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文人甚至皇帝都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着绘画,使绘画的地位凌驾于雕塑之上,用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着雕塑,所以雕塑感染了明显的绘画。它的绘画性表现是,它注重的不是雕塑的体量、空间和块面,而是轮廓线条和人体服装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和绘画线条一样,经过了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炼和加工,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和服装线条的形态,与西方古典雕塑完全不同。后者体量感很强,而前者只有很大的体量关系,大部分部位都很平。有时用凹版线条来表现平面上皮肤和衣服的皱纹,但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所以雕塑的表面通常是光滑的,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细微的明暗变化。从这个特点出发,中国的雕塑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大部分民间工匠仍像人物画一样,先勾人物线描的草稿,再临摹成雕塑。有的人直接在坚硬的材质上画素描,然后雕刻。用绘画这样创作一个雕塑,无可厚非。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很强,有东方的味道,符合中国古代人的欣赏习惯。他们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待雕塑艺术。
第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尝试模仿和再现自然,非常写实。中国的雕塑和绘画是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之母的。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在素描和描绘物象方面都不如西洋画准确。而是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印象,加上想象,通过主观加工加以美化,与客观物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中国雕塑和中国画的概念是一致的,它贯穿了古代雕塑的整个历史。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虽然表现出比其他时代更高的写实性,但只集中在兵马俑的头部描写上,形象也只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所有东西都不一样,但是身体部位无一例外都很过瘾。再逼真的头像也不能和西方的雕塑相提并论。就像国画一样细致,更深入,更含蓄,本质上还是属于意象造型。
5.中国古代雕塑简洁的语言是源于意象的另一个艺术特征。中国古代雕塑从未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艺术来精确塑造物体。而是从感受和理解出发,用中国画那样的经济语言,简洁明快,事半功倍,发人深省,往往给人以时尚、过瘾、享受的艺术享受。夸张甚至变形来强调人和动物的神韵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手法,汉代霍去病墓中的四川说唱俑和石兽最具代表性。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反,追求雕塑语言的可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不被客观物象所奴役,使艺术创作更加纯粹。实际上,中国古代雕塑也达到了雕塑语言的可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的艺术境界。霍去病墓中的石兽,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了岩石这种天然让人联想到动物的形状,只进行了极小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型表现出了空间的自由,而不在造型上斤斤计较。
6.中国的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讲究“以形传神”,也必然讲究头的描写,就像中国的绘画一样。中国古人认为“领导者是精明的大师”。(《黄帝苏文》)“头,神住的地方,圆如天。”从原始时代开始,工艺装饰就特别注重人的面部或头部,这应该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到特别注重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关注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仍然是艺术家表现的第一部分。人体除头部以外的部位被认为是从属的,不太重要的。就这样,在中国古代的雕塑和绘画中,大头小身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头和身体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导致视觉上的不舒服的特征,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必要的遮遮掩掩。但优秀的作品往往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吸引短板转移到描绘精彩的头像。除了头部,有节奏的身体线条用来发挥美感,使人受到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技巧,而是生动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的大佛、奉菩萨、力士神像,都是严肃的,但依然美丽,是我国古代雕塑这一特点的典型说明。
七、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受儒家崇尚天命的哲学影响,中国的艺术体现在崇高、庄严、瑰丽、庄重、典雅等方面。道家哲学崇尚自然,但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豪放、质朴、质朴、冷漠、天真、稚气等特点。中国画和雕塑都具有这两个体系的风格特征,如佛教造像和墓葬雕塑,一般都具有前一个体系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牺牲修建的,体现了一个皇帝的精神,其风格必须强调崇高、庄重、尊穆、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大多属于后一种体系的风格。他们与生活息息相关,追求自然,风格简单可爱。两者都有各自的兴趣和优势。而中国画和雕塑,则是有志于回归自然,回归成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心灵手巧的哲学精神境界。
八、我国大量古代雕塑遗产属于佛教造像,佛教艺术有其特殊的仪式。
轨道,形成自己的特色。佛教艺术起源于古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起源于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图拉和克度的佛教雕塑。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逐渐对其进行了改造,既保留了原有的一些风格,又体现了更多的中国特色。佛菩萨的肢体动作,尤其是手势(称为“手印”或“印痕”)有不同的含义。各种佛教人物根据身份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装标志(如佛和罗汉穿朴素的长袍,而菩萨穿华丽的衣服),不同的体态(如佛接佛后才站立,其他佛都是坐姿)。如果不了解,很容易认为佛教造像奇形怪状,大同小异。
九、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改造它们,使它们既保留了一些起源的风格,又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古典雕塑的影响,也有一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将其与古希腊、印度雕塑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其审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仪式。上面说的佛像,两耳两肩,双手过膝,出自章法。佛像有形象的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善”,两耳垂两肩,双手过膝。再比如螺蛳的蓝相,顶上的发髻(不是普通的发髻),眉间的细相,都可以通过造型艺术表现出来,雕刻时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菩萨的肢体动作,尤其是手势(称为“手印”或“印痕”)有不同的含义。各种佛教人物根据身份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装标志(如佛和罗汉穿朴素的长袍,而菩萨穿华丽的衣服),不同的体态(如佛接佛后才站立,其他佛都是坐姿)。如果不了解,很容易认为佛教造像奇形怪状,大同小异。
简介-
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个体自我意识从觉醒到自觉的一个缩影。在史前遗存中,我们看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春秋战国的造型中,我们看到了个体尊严意识的觉醒,在汉代,我们看到了道德观念和自由意识的觉醒。在随后的发展中,世俗化倾向与个人价值观的确立密切相关。雕塑本身,由古老的巫术含义引申而来,在早期也可以承载深刻的精神内容。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雕塑原有的灵性越来越少,无论是陵墓雕塑、随葬品还是佛教造像,都在向世俗化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因为观念和技术基本封闭而走到了穷途末路。
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传统获得新活力的前提;中国的传统雕塑也是如此。由于这种新的影响,当中国的传统雕塑走到尽头时,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希望。中国现代雕塑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观念塑造的,与中国传统雕塑有明显区别。不管这些新作的水平如何,至少在雕塑的语言上是比较纯粹的,也确实与明清时期有所不同。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
简介-
中国当代雕塑的主力军是广大的民间雕塑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雕塑艺术传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传统表现方法,形式丰富,题材广泛,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
现在主要介绍如下: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家创作的古代历史人物,如大诗人屈原、杜甫、李白的雕像,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近年来,老艺术家刘川创作的《和尚一行》展现了唐代杰出天文学家观测宇宙的瞬间。作品形神兼备,古朴沉稳,色釉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陶瓷雕塑具有易于大量复制、价格低廉、色彩鲜艳美丽、不易褪色等优点,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小型彩色雕塑一般被称为“泥人”或“泥娃娃”,也是一种流行的民间雕塑艺术,以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和河北天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惠山泥人以“大阿福”、“寿星”、“仁贤”等题材闻名。现在它已经扩大了它的内容,如一般的和谐,jy,戴医生等。近年来,陈刚和张小泉创作的《西厢记》在继承无锡泥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是一部优秀作品。天津泥人张彩素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张明善,现在是第三代和第四代。著名艺术家有张敬作、张明和张越。解放后,他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新作,如《蔡文姬》、《踏上高原千里雪》、《蒋门神》、《宋武打虎》、《地雷开花》、《粒子归公》等。郑是著名的彩塑艺术家,他吸收了各流派的长处,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林冲》、《恨》等。这些彩塑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充满生活情趣,引人入胜。象牙雕刻长期以来一直是皇帝、贵族和富人的最爱。建国后也转向为社会主义服务。广东牙雕以镂空技艺闻名近300年,擅长雕刻多层牙球、花船、灯笼、龙舟等。近年来,艺术家们利用雕刻和穿花技术雕刻了一个41层的异形球“奔向世界”。这件作品设计新颖,做工精细。月形球体表面刻有童话故事,球内每一层都镂空有精美图案,变化多端,自由旋转。球下一组人物,描绘了嫦娥奔月奔向春光明媚的人间,仙女载歌载舞的感人场景。作品寓意伟大祖国的繁荣美好,激起嫦娥的向往,从而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南京工艺厂的大型牙雕《文成公主进藏》创作了四五十个人物。文成公主骑在马上,形象端庄美丽;松赞干布英俊威武,面带微笑,手指前方;押运护卫骑着14匹形态各异的马为领队;其次是19正在玩歌舞的宫女。这是一件大型群雕的杰作,精美华丽,繁而不乱,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东阳木雕擅长浮雕和镂空雕刻,适用于挂屏、家具、建筑的装饰。比如《高原武侠》就是一部传统风格的好作品,画面感人,雕刻精美,人物形象生动。福州龙眼木雕擅长表现传统故事人物和飞禽走兽。例如,林有才的《东方朔》就取材于民间传说。作者以娴熟的刀工,描绘了这位神话老人乐观、幽默、诙谐而又略带困惑的形象。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前面缺口处雕有童子猴71,使作品构图饱满,加强了木雕的牢固性,展现了福建木雕的艺术特色。浙江青田石雕,石色丰富,镂空工艺精湛,刀工工整健康。林耀光的《奔马图》利用材料的自然色彩和肌理雕刻奔马,是一幅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技法娴熟的大型佳作。有福建的寿山石雕,广西的桂翠石雕,石质好,色彩丰富,刀工精湛,也各有特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艺术学院和杭州艺术学院都有雕塑专业。一些从法国学习雕塑归来的雕塑家,如和程。周小丁、王林一、华天佑、曾竹韶都在这两所学校任教,于是西方的雕塑方法传入中国。解放后,国立美术学院开设了雕塑专业,培养了一批从事雕塑工作的专业人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刘开渠是当代中国老一辈著名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30年代开始雕塑创作,早期作品如《工农之家》表现的是工农兵形象。这种以劳动人民为题材,歌颂劳动人民的态度,在旧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成功渡长江》)和《支援前线》。他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简练的手法塑造了人民英雄和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受到人民的欢迎。建国以来的优秀雕塑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十幅,反映了中国一百多年来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革命斗争历史。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民间艺术家和青年雕塑家在四川大邑创作了大型泥塑群雕。由麦租、验租、斗争、结算、强租、反抗六个部分组成,展现了旧社会农民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和反抗斗争的血淋淋的历史。此外,王朝文的刘胡兰、肖传九的鲁迅、张崇仁的《游击英雄》、潘鹤的《艰难时世》等都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
简介-
雕塑从早期的功能性(指直接使用价值)到发展阶段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再到作为一门纯艺术学科的现代形态,都离不开多少代雕塑家的开拓性努力!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现代雕塑!
浅析中国雕塑的生存与发展
早期雕塑的功能占主导地位,这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许多表达方式是无知的。他们本能地在一些树枝、犄角、岩石上雕刻一些抽象的象征性语言,来表达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或者表达一个当时的精彩故事。比如发现公元前30000年法国劳塞尔的岩石浮雕《带角的维纳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浮雕记录了一个女人左手拿着动物角祈求丰收和好运的故事。我们感叹,在哪个时代有这样的造型能力,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也出土了大量陶制宫女,最具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可以说,制作如此庞大的雕塑群的出发点是为统治者自己的思想服务的,其功能性是秦始皇想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拥有统领千军万马的统治地位。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已经从功能性、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现代雕塑艺术更加注重其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
雕塑的发展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出现,是由不同时期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变化直接决定的,并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中国古代盛唐时期,人们追求“胖即是美”,当时的人们思想比较开放,所以唐代的三色和彩陶宫女都追求韵味和美感,色彩的运用丰富大胆。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产品,雕塑作为万物之一,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被抛弃和遗忘。虽然雕塑本身有其特点,但其存在的形式和风格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比如同一时代中国的雕塑艺术风格与欧美、拉美、非洲的雕塑艺术风格就有很大的不同。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迅速,中外艺术相互吸收融合。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老一辈艺术家开始,国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传入中国,中华大地从此沸腾起来。一批渴求知识的艺术家投身于开拓创新的艺术中,雕塑艺术自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从之前的小泥人造型、佛像制作到人体解剖的学习,从传统的写意到写实造型的实践,从这个时候开始把雕塑作为一个专题提供给一批热爱雕塑的年轻人,雕塑也把艺术性提升到了一个深度!新中国成立后,雕塑的发展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出现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如竖立纪念碑纪念烈士,讴歌祖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这些宏伟的作品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情和愿望。这一时期中国雕塑受前苏联雕塑影响较大,雕塑追求大面积、大数量。这种形式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直接关系。如今雕塑的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风格的雕塑出现在大众面前,从1979的“明星艺术展”到现在。
简介-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雕塑走过了国外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雕塑发展阶段。可以说现在的雕塑艺术已经摆脱了以功能性为主的时代,从雕塑本身的艺术角度和观念角度转化为思考和表达。这种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当代雕塑中的后现代性
中国的雕塑在90年代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感和后现代形态,这是与中国现代雕塑从1949到80年代末的根本区别。1949到80年代末中国现代雕塑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主体意识和现代政治社会的象征性视野,而这种主流倾向就是政治题材的雕塑。但总是发生在90年代以后,把雕塑放在国际当代艺术的范畴和全球文化的发展背景中。这种变化使得中国雕塑真正具有了当代性和先锋性,或者说它有了真正的当代雕塑。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后现代波普形式被年轻雕塑家广泛采用,如、李占阳、许。刘建华的创作意在体现物欲横流时代的一种道德不确定性体验,通过对沙发、女性身体等物体的复制,将其组合成一个寓言化的词汇。李占阳的雕塑是新写实主义和波普雕塑的结合,记录了舞厅、卡拉ok、按摩室等新民俗生活空间的现实场景。许并非雕塑系毕业,但他在90年代后期创作的彩色彩陶雕塑无疑是重要的后现代作品。
在20世纪90年代末具有真正意义的后现代雕塑和波普风格雕塑,与中国社会和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真正成为日常生活,这为后现代雕塑的出现提供了视觉体验和有意义的背景。对传统雕塑的概念造型和绘画的重新利用不仅是现实主义的需要,事实上,90年代末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方式表明,当代雕塑试图在视觉症状的层面上回归90年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反思和自我分析。波普风格的雕塑创作在雕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上有所创新。在九地盘时代,波普色彩风格在当代雕塑中的实践实际上超过了在先锋绘画中的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和许将景德镇陶瓷艺术与波普风格相结合,使中国陶瓷艺术概念走向了真正的当代陶瓷艺术概念。90年代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实践是重新认识雕塑的写实造型。现实主义雕塑、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的结合,使中国当代雕塑找到了一条造型与前卫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90年代国际当代艺术的趋势。经过90年代中国的雕塑实践,观念和大众化使中国当代雕塑真正具备了先锋性和当代性的国际文化背景,这是与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观念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方面,也是当代雕塑观念真正确立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完成了从现代题材到雕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后现代雕塑的转变。
结论:
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用唯物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甚至了解。作为艺术范畴内的雕塑,它的出现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早得多,这与人的本能反应及其表达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从最早的原始人的“结绳笔记”到图腾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在祭祀仪式中,雕塑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无处不在。在这里,我不是追溯雕塑如何优先于其他艺术形式,而是阐述中国雕塑的存在方式及其从古至今的发展。
以上所有观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欣赏中国的雕塑时,需要全面了解,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有很多好处。也许特色不一定是优势,但有了特色,一门艺术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的艺术,包括中国的雕塑,之所以能在世界艺术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以会有一个昙花一现的雕塑,雕塑家的作品会从一个新的形态出现,逐渐消失,被人遗忘,这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我想说的是,现代艺术有很多流派,它能不能存在,能不能消失,取决于它是否能满足时代赋予它的任务,是否能引导和推动雕塑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雕塑艺术形式和风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当今形形色色的雕塑形式中,追求雕塑艺术性和先锋性的艺术家只占九根牛一毛,而大多数雕塑家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传承与创新,发展与进步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思考来完成。中国的雕塑艺术会与时俱进,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停下来看远,而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
-一双“雕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