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继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输掉夷陵之战,孙权拿下大部分荆州。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协助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团聚。229年,东晋孙正式建立,史称吴。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和蜀汉的姜维多次带兵北伐曹魏,但始终没有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燕抛弃了魏元帝自立。开国名“金”,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三国时期,进入金朝。
要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史书,而且必须是正史。虽然很多时候历史学家会因为掌权者而抹去或更改一些历史,但总体来说,正史比其他野史的杂记、道听途说更为准确,往往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跳板(不是绝对,而是大部分)。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很多,如《三国志》、《资治通鉴》、《英雄》、《魏略》、《九州春秋》等。如果要选一本最适合了解三国真相的史书,陈寿编的《三国志》无疑是不二之选。
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他史书与《三国志》相比,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有些已经老得扭曲了。例如,《资同治鉴》是在北宋时期编纂的。时隔近千年,司马光的能力虽然一流,但不可能详细记录这么长的时间。虽然有些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写的,但是政治性太强,不靠谱。比如《魏略》就是魏人自己编的,很多都是夸曹操,没有一点客观性。虽然有些是三国时期文人写的,不是政治性的,但是已经失传了。比如王灿的《群英会》,记载的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英雄,所以不太可能编造。可惜原文已经失传了。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陈寿和《三国志》的成书时间。
陈寿(233-297),字承佐。巴西韩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蜀汉史家。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学习。我师从同县秀才乔舟。我在的时候,曾经是卫将军的主簿,东关书记,关阁史,黄门侍郎。当时宦官黄浩专权,群臣纷纷效仿。陈寿因为不肯向黄浩屈服,屡次被免职。蜀降晋后,他当过作家、知府、秀才、太子。晚年多次被贬,多次受到批评。元康七年(297)卒,享年65岁。
太康元年(280),金代分裂结束后,陈寿历经10年的艰辛,完成了65卷367000字的传记式历史巨著《三国志》,完整地描绘了汉末金初近百年来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景,并与《史记》、《汉书》及后汉进行了比较。
历史上对陈寿的褒奖很多。
司马忠:长寿应该是真的,但还不够长。
乔舟:青会因为她的才华和学识而出名。被损坏并不不幸,所以你要小心。
时代人:擅长叙事,擅长历史。
裴松之:寿书的记述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东西都有评判。一次真诚的游园,是近代一段美好的历史。
从这里,揭示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陈寿编纂史书的能力很高,有好史的天赋。另一个是陈寿为人正派严谨,所以他所编纂的史书基本真实可靠(当然也会有一些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少的)。另外,陈寿本是蜀人,三国回晋后才编史书。时间差距很小,也没有魏蜀吴自己编的时候的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历史学家的客观立场,显然三国志更可信。
如果你确定要看三国,建议看有裴松之注释的版本。自古以来,读三国就有“陈至朱培”的说法。陈至是陈寿的《三国志》,朱培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陈寿虽然严谨,但《三国志》基本可信,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严谨,很多不排除真伪可能的模棱两可的史料都被他抛弃了,而裴松之藏书广泛,语录从头到尾完整无删减。为了注释三国历史,他收集了150多种三国时期的原始资料,引用了各种著作的原著。注解的字数是原著的三倍左右,基本上会列出每一个可能的真相,让后人自己判断。所以读三国志笔记,不仅可以更接近历史真相,还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对历史真相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