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监狱的历史

提起苏州监狱,老一辈的苏州人中,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和处决汉奸陈公博有一定关系。潘,原苏州监狱教育处处长,中国监狱学会会员。他认真研究过监狱学,曾编著出版过《谈狱集》、《中国监狱全景》等著作。说起苏州监狱的历史沿革,潘如数家珍。据史料记载,苏州监狱的前身是清宣彤二年(1910)在仓颉小柳镇巷修建的“苏州模范监狱”,是清朝监狱制度完善的产物。民国初年更名为“吴县模范监狱”,1919年7月更名为江苏省第三监狱,1937年日军入侵苏州前已废止。1939年,汪伪政权在街修建假江苏第三监狱,次年从街迁至仓街南口及清末军械局旧址。因当地地名“狮子口”,俗称“狮子口监狱”。共有78所监狱,分为男监、女监、混合室和单独室。单元格编号排列为四个字:知、逾、定、变,依次为“礼、义、诚、耻”。监狱里还有一个犯人车间,当时是丙类监狱,固定容量500人。靠近河边的监狱墙上有一个小洞,叫“拖洞”,所有被执行过死刑和病死的犯人都从这里被拖出来。监狱里还有一个刑场。从那以后,苏州监狱差不多70年没“动过”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司法部接收日伪机构,在狮子口监狱原址恢复江苏第三监狱,列为甲类监狱。囚犯主要是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更长刑期的罪犯,也关押了* * *生产者和爱国人士,以及300多名汉奸,其中陈公博、楚敏仪和缪斌被判处死刑。也正因为如此,苏州的狮子口监狱名声在外,与南京的虎桥监狱、上海的提篮桥监狱并称“民国三大监狱”。1948,更名为江苏苏州监狱。解放后,苏州监狱由苏州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此后,监狱的组织结构和名称几经变动,如“江苏第三监狱”等。自1994起,称为江苏省苏州监狱,隶属江苏省司法厅领导。1999年,该监狱被司法部命名为“部级现代文明监狱”。迁建前,苏州监狱占地约9万平方米(135亩),大门开在10仓颉。里面关押了2000多名犯人,其中80%左右的犯人都是死缓,有生命危险。这是一座关押重刑犯的戒备森严的监狱。从1982开始,该监狱连续27年实现无罪犯脱逃,创下全国最好纪录。清末在苏州十字口9号设立苏州模范监狱,后更名为“江苏第三监狱”。因地处狮子口,故有“狮子口监狱”之称。建于二年(公元1910)的狮子口监狱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关押过一批汉奸,其中不乏王伪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公博、立法院副院长兼考试院院长、外交部长褚敏仪、汪精卫夫人等政要。前三名罪犯被江苏高院判处死刑后,都在狱中。解放后,陈璧君被转移到上海提篮桥监狱。1958年,监狱大门移至10仓颉,原大门关闭。苏州监狱,如今在一条小街上默默无闻,坐落在仓颉的一条窄街上。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是一座监狱。走进苏州监狱,苏州文化无处不在。飞檐走壁、雕花瓦的建筑,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走进监区,记者看到监狱里高高挂起灯笼,到处都是鲜红的春联、祝福、中国结和可爱的猪年吉祥物。整个监区完全装扮一新,春意盎然。苏州监狱先后建设了“化腐朽为神奇”、“祛邪强身”、“点亮篮球场”、“洗心泉”等标志性景观工程,美化了监狱容量和外观。据介绍,在拆除了一些破旧的厂房后,监狱党委决定在废墟上建一个“轻型篮球场”。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面平整面积大,表面软硬程度不一,给平整地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监区集中力量,专门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特长的厨房抽调犯人参与建设。苏州监狱医院北侧以前是一片荒地,生活垃圾成堆,很少有人光顾,久而久之形成了环境死角。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后医院大门的北移,原有的环境需要改善。为此,分监区在“美”字上做文章,建了一个景点:在医院大门东侧5米见方的地方堆了一个“馒头”丘,左侧建了原来的镀锌废酸罐,并抄成一块巨石,题名“化腐朽为神奇”,右侧种了石榴树,绿草如毯,幽香相伴;院内西侧,地上铺着方砖,种着一棵桃树。每到花开时节,春意盎然,新生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