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有哪些景点?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石窟分别是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为1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示了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中国最大、最好的造型艺术。这些艺术作品详细描述了佛教中的宗教主题,代表了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6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景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现存石窟数量最多的石窟被列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创造了中国现存石窟数量之最。\x0d\龙门石窟最早发掘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宋,400多年间不断大规模兴建。密集分布在沂水东西两山的山崖上,南北长1km。现存洞穴2,345个,碑文、铭文2,680余处,佛塔70余座,雕像65,438+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x0d\千喜寺\x0d\千喜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它高九米多,宽九米,深近七米。它建于大约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洞顶的藻井是一朵浅浅的雕花莲花。主佛阿弥陀佛坐在须弥座上,脸盘丰满,胸脯鼓鼓的,衣服斜挂在座位前面。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很匀称,很有智慧,整个姿势给人一种沉静善良的感觉。主佛左边是大弟子叶佳,右边是小弟子阿难。两个弟子旁边是观世音菩萨和观音菩萨。尤其是南壁最受欢迎的人物菩萨,外形丰满温润,故宫博物院陈列着1的1复制品。阿弥陀佛和两边的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是净土宗信仰的对象。\x0d\宾阳中洞\x0d\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穴。“宾阳”的意思是迎接太阳的诞生。宾阳的第三个洞穴是在北魏时期挖掘的,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建造的。始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雇佣802366人。后来由于朝廷政变和主持人刘藤去世,规划的三个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只完成了一个,南洞和北洞的主体造像在唐初完成。宾阳中洞为马蹄形平面,顶部为穹顶,中间雕有重瓣莲花盖。莲花被八个妓女和两个顾客包围着。她们衣袂飘飘,在风中绕着莲花宝盖翱翔,姿态优美动人。洞内有三佛主题,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佛。主佛是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国王苏凡的儿子。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比孔子大12岁。29岁出家,6年后成佛,创立佛教。因为北魏提倡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脸颊瘦削,脖子细长,身材修长。服装线条密集,雕刻手法是北魏的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洞内主佛的服饰由云冈石窟佛像右肩偏向的袈裟,变为宽袍大袖的袈裟。释迦牟尼的所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两位菩萨温和真诚,面带微笑。左右墙上也有雕像,都是一佛两菩萨,穿着僧袍,站在莲花座上。洞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浮雕。第一层是以景故事为主题的浮雕,称为“维摩变化”。第二层是两个关于佛的故事。三楼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图。第四层是“十神之王”的浮雕像。特别是三楼的帝王礼佛图,反映了宫廷的佛教活动,刻画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平和的心态,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幸的是,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外被盗。现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x0d\宾阳南洞\x0d\宾阳南洞发掘于北魏,但洞内几尊主要佛像完成于唐初。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面部饱满,肩宽体胖,身材丰满,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的第四子王在废弃北魏的基础上开凿的。是为其母长孙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悬崖上有七尊雕像,其中三尊坐在佛像上,四尊站在佛像上。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是弥勒佛,坐在方形基座上,头顶受损。只雕轮廓不打磨。佛经上说,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佛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自称“慈氏”(即弥勒),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普及。摩崖三佛龛的发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吴周政权的崩溃,悬崖上的三座佛龛也停止了工作。虽然这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为我们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x0d\万佛洞\x0d\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整齐雕刻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该洞为前后室结构,前室二狮二狮,后室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完整的洞穴。洞顶有一朵美丽的莲花,四周有碑文:“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落成,大监姚神标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如龛”。说明该洞是在宫中二等女官姚申彪和内道场智云禅师的主持下挖掘而成,完成于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洞内主佛是阿弥陀佛,坐在双莲花座上。脸型丰满圆润,肩部宽厚,简洁流畅的服装图案采用唐代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的“无畏印”是指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坐莲花宝座,腰刻四金刚力士。奋力向上的雄伟姿态与主佛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也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后面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坐着一位菩萨。她们或坐或侧坐,或手持荷花,或窃窃私语,表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像。五十二代表菩萨从修行开始到成佛结束的等级,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处、等觉、妙觉。洞内南北壁上整齐地雕刻着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墙的基座上雕刻着六个艺妓乐师,舞妓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姿态轻盈优美。整个洞穴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之地,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成佛气氛。洞内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中的精美范例。菩萨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曲线。整个姿势非常优雅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游龙门时,就被其美丽的形象所吸引,大加赞赏。经过艺术加工,她成功地将其运用到他的表演中。\x0d\莲花洞\x0d\莲花洞因洞顶雕有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出土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从泥淖中浮现而不被玷污。所以佛教石窟最多用莲花装饰,但像莲花洞顶这样大而精致的高浮雕莲花,在龙门石窟并不多见。绕莲轻飘飘,细腰长裙。洞主壁上建有一尊佛、两个弟子、两个菩萨。主像是释迦牟尼像,身披袈裟,褶裥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形象,也就是释迦牟尼出去讲经时的形象。第二个弟子是浅浮雕,左边的弟子叶佳深目高鼻,胸部笨拙。他拿着一把张西,看起来像是西域的苦行僧。不幸的是,他的头颅早年被盗,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高。这些未满寸的小千佛像位于莲花洞南壁之上,栩栩如生,细致入微,栩栩如生。\x0d\奉先寺\x0d\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组摩崖石刻,因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故俗称“奉先寺”。这个洞穴建于唐高宗早期。武则天皇后三年(公元672年)赞助两万元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每幅长30余米。洞内佛像鲜明地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征,面部丰满,耳朵下垂,造型完美、祥和、温馨、善良,极为感人。主佛莲花北侧碑文称“大卢舍那造像龛”。这里有九尊佛像,中间的主佛是鲁舍那佛,也就是释迦牟尼的佛。佛经上说,卢舍那是光普照全身的意思。这尊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佛像脸型丰满圆润,头顶波浪发纹,月牙形眉毛,一双美目,微微凝视下方。挺直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平和的笑容。耳朵长且略下垂,下巴圆且略向前突出。圆润和谐,祥和舒适,身着齐肩袈裟,简单朴实无华的服饰图案,同心圆的服饰图案,头部异常明亮圣洁。整个佛像,像一个睿智善良的中年妇女,让人又敬又畏。有人评价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放的胸怀和优雅的外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老弟子叶佳、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矜持优雅的菩萨、威武勇猛的王者、咄咄逼人的卢克索,与主佛卢舍那共同构成了一组极具情态质感的艺术群体形象。奉先寺九足像后面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正是在宋金时期,人们为了保护佛龛而建造了木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它的风化,所以后来被拆除了。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屹立在中国石雕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也是盛唐这个伟大时代的象征。\x0d\古阳洞\x0d\古阳洞位于龙门山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它是龙门石窟中最早的石窟,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洞北壁用楷书刻着“古阳洞”四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士们把释迦牟尼的主像改成了宝座上的老先生像,谎称老子曾在此炼丹,故古阳洞也被称为老君洞。固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石灰岩洞构成的。洞顶无莲藻井,地面呈马蹄形释迦牟尼主像,披着下垂的双领袈裟,面容清瘦,眼中带着笑意,安详地坐在方台上。主佛左侧是手提花瓶的观音菩萨,右侧是持摩尼宝珠的菩萨。他们表情平静,举止从容。古阳洞大小龛场数百个,雕刻装饰十分华丽,尤其是龛场造型、龛场门楣和龛场的设计,更是多姿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花花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建筑,有的是窗帘流苏,龛上刻有佛教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牟尼宝龛上,有树生,莲花步步生,九龙水满。谷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许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为了广修功德、祈福消灾,不惜花巨资挖穴佛龛,留下了一笔书法瑰宝——龙门二十品。古阳洞有19件产品,另一件产品在慈香窑。《龙门二十品》指的是从北魏选取的二十尊造像的不同铭文,记载了佛龛的雕刻时间、人物和用途。20款产品的特点是:字体端正大方,气势浑厚简约,结构和用笔介于韩立和唐凯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大力提倡全社会文字使用魏碑。现在,龙门二十件依然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都吸引无数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就是亲眼见证这一罕见的书法。\x0d\方子洞\x0d\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方子洞,因洞门上刻有许多唐代的方子而得名。刻于北魏晚期,历经东魏、北齐,唐初仍有雕刻。洞内有五尊佛像,身型僵硬弯曲,颈短粗,身强体壮。佛冠两边的带子很长,一直垂到手臂的上部。这些都是北齐造像的特点。洞门两侧刻有150多种药方。使用的药物大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处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的药材都可以在民间找到,大大方便了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也可以治疗疑难杂症,如:治噎方子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个方子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10世纪的《医心方》中,可见其价值和影响。《方耀洞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方子,在中国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x0d\擂鼓台中洞\x0d\看完西山石窟后,我们穿过水漫大桥前往东山石窟。东山脚下的路没打通之前,巨石上面有一个平台。传说奉先寺建成时,武则天亲自率领百官亲临龙门主持这一盛大的开光仪式,一支庞大的乐队在这一平台上击鼓助兴,所以后人称之为击鼓台。与鼓台相邻的三孔称为鼓台三孔。这是擂鼓台的中洞,又称大湾坞佛洞。它是吴周时期的禅洞,中国的禅宗是专门从事禅修的教派。“静心”的意思是安定下来,不再烦恼。洞顶呈穹顶状,有华丽的莲藻井。雕像为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弥勒佛,双膝下垂而坐。墙基上有25尊高浮雕罗汉像,从南墙西开始到北墙西。罗汉群像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装饰带,所有的罗汉群像都刻有从《付出、合法化、储存因缘传》中摘录的一段话,介绍这个罗汉的身世和特点。出版的经书大多夹杂着吴州新词,是吴州时期禅宗经营的窑洞。\x0d\击鼓台北洞\x0d\击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流派之一,起源于印度,7世纪后产生。密宗是佛教的最后一个流派。密宗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传播,甚至传到日本和朝鲜,密宗领袖及其宗教活动也是如此。古雷的台北洞是一个圆顶的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洞顶是一口莲藻井,四周是四个飞行体。因为风化剥蚀,不清楚。据说北洞主像、中洞三尊佛像、南洞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外地迁入的。洞内三尊坐佛中,东墙主佛为毗卢真纳佛,意为太阳,即又称为“大太阳佛”。它头上戴着珠宝王冠,手臂上有臂章的菩萨像,高2.45米,坐在0.9米高的须弥山台上。北洞前壁南侧有一尊八臂观音像,高1.83米,赤足坐在圆形石凳上,前壁北侧还有一尊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足立在圆形石凳上。\x0d\堪景殿\x0d\堪景殿为武则天所雕,为双室结构。前室的崖壁上有几十个小龛。主墓室深1170cm,宽1116cm,高825cm,平顶,平面呈方形。三壁下部雕刻有平均身高180 cm的传说中的罗汉的29位祖先(主壁11身,两壁9身),是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根据隋代费长芳《历代法宝》刊行。这种只雕罗汉不雕佛像的石窟,看起来是一个大型的禅堂,可能是禅宗开凿的。堪景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石窟,29尊佛教罗汉保存完好。\x0d\香山寺\x0d\龙门石窟\x0d\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南13km香山西洼地。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一水之隔,隔江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石窟、白院相连,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