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介
1951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档案馆。
1955 12移至国家档案局领导,更名为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8年6月更名为明清档案馆。
1959 10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为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
1969年,明清档案部划归故宫博物院。
1980年4月,回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历史档案馆。
明清时期中央及部分地方机关档案***74宗,654.38+00多万件,其中3000多件来自明代档案,主要来自清代,包括1607年至1911年,以及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居住、寄居天津时形成的档案。大部分是汉文纸质档案,还有满文、蒙文、藏文档案,还有少量清朝初期形成的满文木签、满文旧档案。
这些档案大部分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整理和编目,可供参考。馆内设有编目部、保管利用部、编研部、满文部、技术部、历史档案杂志社、办公室等。国家明清档案目录中心也设在这个博物馆里。馆内保存的档案已基本向公众开放,供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查阅。
1951年后,先后编辑出版了《清代档案史料集》、《康熙朱批奏折集》、《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集》等各类专题史料集40余部。还编著出版了《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概观》、《清代中外使馆年表》、《清代地方官制度考》等四部专著。博物馆的期刊是历史档案。胡王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由于明朝灭亡时皇宫办公室被烧毁,大量明朝档案化为灰烬。之后清政府多次下令销毁明朝档案,各地书架和南明朝廷存放的档案都为之销毁。清代大兴文字狱,还销毁了大量明朝的书籍和档案。综上所述,现存的明代档案屈指可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3000多件(卷)明代档案,是清康熙以后编纂《明史》时,以诏书的方式征集的。时间为洪武四年至崇祯十七年,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郑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现存最早的明代档案是洪武四年户籍表和卖地契。主要语言有:圣旨、圣旨、题书、奏书、题行稿、张贴、投稿、签名簿、手书、地址、交款、地图、合同、税单、户口本等。
馆藏珍贵的明代档案主要有:我馆现存最早的明代档案——户口本和卖地契(1371年),我馆现存最早的圣旨——永乐圣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为国人所拥有。经过晚清外国列强的入侵、抢掠和焚烧,以及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战争破坏,清代档案流失也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保存在国内外公共机构和私人手中的清代档案不到2000万份。
1,文件内容。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亿多份清代档案,是从清朝前九年(1607)到宣彤三年(1911)三百多年间形成的文件和档案。其中最新的档案是12月25日宣彤皇帝的退位信(1912二月12)。
此外,还包括溥仪退位后1921-1931期间形成的档案,如宣彤十三年(1921)宣彤小朝廷编撰的《德宗圣训》。档案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外交、科技、天文、地理、气象、重大事件、重要法规、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和编纂清史的宝贵第一手资料。
2、档案全宗。
我馆保存的清代档案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分为73全宗。其中内阁和内务部各有654.38+0万多份档案,军部、公仲、宗仁府和刑律部的档案也各有50多万份档案。以上六部全集占清代全部档案的80%以上。其他案件从几十万(份)到几十(份)不等。最小的文件是上虞备份局的文件,只有1个文件。
3.档案。
清朝是一个封建集权专制制度的国家,皇权至高无上,国家的日常事务由皇帝直接处理。因此,围绕皇帝活动形成的档案构成了国家档案的核心,有100多种语言,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皇帝的命令文书(下):制度、圣旨、圣旨、圣旨、圣旨、圣旨、圣旨、圣旨、金榜等。
二是朝臣报告(上图):题、绩、表、注、呈、开书、手书、书文、唐报、揭帖、黄皮书、乡议审判记录、电报、笔记等。
三、政府与国家之间的文件(平行文本):协商、提交、传递、支付、承认、照会、全权证书、条约、合同、信函、信件、文件、行、收据、命令等。
四、正史、正志:巨著、实录、圣训、会典、纪集、总纲、提要、史书等。
第五,皇室和皇室事务的档案:玉帛、兴元庆忌、黄书、御书、清册、档案书等。
馆藏珍贵的清代档案主要有:实录、圣训、会典、圣旨、聚聚珠、道光秘藏箱、金沙江全图、抱朴子、金榜、洪秀全圣旨、满族旧档案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项目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的文学遗产。我馆馆藏《满清秘本》和《清代金榜》分别于1999和2005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