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起止时间

1924-1953.

斯大林模式”也被称为“苏联模式”。

模式动作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外部条件大为改善。它不再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红岛”。同时,战争的胜利提升了斯大林及其体系的威望,而战争强化的苏联模式不仅在战后和平时期原封不动地使用,而且固化、系统化、理想化。

苏联模式固化的标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主要表现在1946年斯大林对选民的讲话和1952年出版的《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表达的观点;二是打压党内外要求改革的呼声。

这主要体现在对安德雷耶夫和沃兹涅森斯基改革思想的批判;斯大林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苏联社会主义不会变质,这正好验证了斯大林死后的观点。

以上三点清楚地表明,这种固化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标准模式,把苏联模式的特点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而上升为理论原则,以达到统一思想、维护现有模式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它不仅压制国内的改革诉求,而且围攻东方集团的内部改革行动,不允许怀疑苏联模式,更不允许进行变革。将现有模式神圣化的做法危害极大,大大增加了未来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但同时,这种做法是为了不让苏联变质,走向与社会主义相反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也是有相对进步意义的。

扩展数据:

特性

1、?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以集体农场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强调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即中共中央最高机关政治局和书记处。党政统一,党和国家统一;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不受法律限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用制度:* *不仅领导一切,而且通过垄断国家机关干部的任免,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3、?文化思想专制统治:党政府严格控制与官方思想相悖的思想,全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集中领导。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严格审查控制思想文化产品,要求全党和全体公民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基于阶级的暴力、清洗和流放

苏联学者卜建科认为:“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和兵营式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预见的社会主义。”

苏联学者b·基谢列夫认为,斯大林的模式“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行政指挥手段与国家恐怖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建立强迫劳动集中营;”粗放浪费的经济政治机制,完全取消基于社会效益的成果评价;否定前一种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废除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

否认自治的观念,神圣化政权直到个人崇拜;社会生活甚至不受正式民主程序的控制;整合党和国家的机构;行政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结果就是独断专行...所有这些‘兵营共产主义’的畸形特征,都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理论格格不入。"

戈尔巴乔夫认为“僵化甚至残酷的极权制度占了上风。当然,这个系统是不断发展的。斯大林死后,其残酷性略有减弱,变得更加温和。但本质还是一样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看到,苏联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模式,而是极权主义模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