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笙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能演奏和声的古老簧乐器。通过弹簧和管的振动发音,簧片可以在弹簧架内自由振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弹簧的乐器。

据史书记载,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伏羲被古人尊为人类的祖先。相传女娲和伏羲是人头蛇身不同,女娲也被视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女娲修石补天,治水,挖土造人,救民于灾,繁衍人类,成就了许多伟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博雅引用石本的话说:

女娲奏笙簧。笙,笙也,

像一个东西,它生来就有一声叹息,它

中空且装有弹簧。

《说文解字》解释“有”字说:

上古时期的圣女,那个改变一切的人。

纵观两者的关系,可以看出女娲是孕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传说女娲从昆仑山脚下最温暖的溪流中取来竹子,用绳子或木架排列出一些声音不同的竹筒,并在竹筒内加入竹芦苇。然后选择生长在黄河流域最温和河段最好的葫芦,做成水桶。吹口是木头做的,就是著名的楠木。将排列好的竹筒按马蹄形排列在桶上。这一切完成后,你就可以吹出悦耳的声音了。

盛的单色清凉甜美,高音清脆通透,中音柔和饱满,低音浑厚深沉。女娲把这件乐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她的孩子们。她说:“孩子,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你的喜悦时,你可以用它来演奏一首曲子,而那首曲子就是你心情的表达。”

人们觉得很神奇,争先恐后地向女娲学习制作方法,很快制作这种乐器的技艺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

在女娲的指导下,人们还发明了笙簧的许多其他用途,例如,用它来表达幸福,庆祝丰收,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但曲调不同。

看着孩子们平安幸福的生活,女娲觉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于其他的,她相信人类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不断学习进步。

这时,一辆由白螭带领,黄云包围,飞龙控制的雷车降落在地面上。上帝派人把女娲带回了天堂。女娲登上雷霆。

车,骑龙走。为了感激女娲的善良,表达对她的怀念,地上的人们把女娲当作女娲的皇后,隆重地向她献祭。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笙的雏形。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谐”是萧声在后世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

大盛为巢,小盛为和。

在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中,笙是乐器的一种。潇雅·鹿鸣在《诗经》中写道:

我有一批好客人,弹琴,弹琴。一吹笙苇,一篮礼金进贡。

可见盛在当时是很吃香的。从战国到汉代,笙和赋这两种相似的乐器被一起记录下来。在《李周·官纯》中,有:

史圣,.....俞、笙、荀、萧、迟、戚、关。

“笙”是正式名称,职位是做总经理教授吹、笙等乐器。与笙的区别是:笙小,簧少;铲子很大,有很多弹簧。早期两者都是用嵌有弹簧的编织管插入葫芦,以葫芦为共鸣体。所以有的文献认为竹竿是一种形状各异的笙,如《吕春秋·盛夏纪》中的高绣注:

你是最好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笙是一种重要的管乐器。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流行。

春秋时期,笙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来说,“笙”是用来招待重大仪式或宴会的。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是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见当时对笙的重视。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笙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演奏乐器的重要地位。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特别喜欢听禹的大合奏,他专门在宫廷里演奏。

盖茨组建了一个300人的大乐队,以便经常听乐队演奏。有一个人叫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笛子,也加入了乐队。演奏时,他学着别人的样子,手里拿着簧片,摇着头,假装在演奏。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发现他也受到了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卓继承了王位。另一方面,新国王喜欢听独奏。他叫来乐队,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国先生见此情景,怕真相败露,犯了欺君的大罪,便中途悄悄溜走。

“补几个错”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自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苇或紫竹制成,笙管数量从12到18不等,芦苇为竹制,笙斗为竹制。汉代以后,芦苇逐渐改为铜。在东汉的古籍中,就记载了笙的形制。在《说文解字》中,有:

盛,十三泉,似凤凰。

东汉《说文解字》记载了36个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种26管的簧片,安装了折叠管产生低音。弹簧是由铜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陶俑和东汉石刻,也可以看出于在百戏乐队中的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于仍然存在,但在九乐、十乐中已不再使用,而笙则在隋九乐、唐十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笙演奏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许多诗人也为盛作诗。

《听隔壁吹笙》是唐代诗人郎世远的作品。这首诗从听笙开始,就运用比喻、通感、想象,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诗歌:

吹笙的声音,如乌云从天而降,不知哪家的墙外。城门的城门没有被搜查,但他们在心里幻想,一定有一千棵桃花。

诗人通过笙歌传达心曲,心曲对应笙歌。正是这个“疑”字,巧妙地将心曲与笙曲融为一体。在这如梦似幻的仙境中,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隔壁笙乐的欢快。

公元741年,诗人李白的好友袁丹秋,受唐玄宗的妹妹于震公主的邀请,一同游览道教。从幽僻处东蒙山入西长安,经兖州,治城瑕丘。李白为他作了一首送别诗,共16句。告别的感觉非常感人。

仙人爱吹笙十五年,学得昆秋缤纷,冯明。

一开始闻到的是精制的气体和金色的液体,后来就去了玉井。

玉井在千里之外,盛丰已经到了无限。

你要叹气,嘴唇都会变成深红色,更别说调整手指了。

这个时候,我不忍心和你说再见。

重唱真歌清吹,而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地把信关了,应道登门寻找苟氏。

不学吹笙太子金,一去不复返浮山。

唐代以后,乐师将笙斗改为木制,并在笙斗周围画上图案,形式为19、17、13簧;后来流行一种17弹簧管笙。此笙除了17簧外,还配有两根“义管”供调音时更换。后来19春生也丢了。后来流传开来,木桶换成了铜桶,芦苇也由竹变铜。

盛唐时期,中国的笙、茹东传至日本。奈良土多寺正仓院内,至今保存着中国唐代制造的吴和汝两套,假竹笙、汝各一套为17管,均呈马蹄形排列,除了弯曲的吹口特别长,桶上还有彩绘的人物或图形。古书上说管很多,但正仓院存唐民乐用的管是17带笙管。

到了宋代,玉消失了,十三教坊中,只有笙色,没有玉色。北宋景德镇三年,即1006年,宫廷乐师单忠信制作了19芦笙,此后19芦笙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

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笙有17、14、13和10。

笙在中国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德再次传笙。

去欧洲。

1780年,旅居俄罗斯的丹麦风琴制造商科斯尼克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作了风琴的簧片柄。从此,风琴开始使用柔软舒适的自由弹簧。

18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雅士泰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风琴”。后来促进了管风琴和手风琴的发明。

由于笙流传已久,不同地区的笙也有不同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乐器生产厂家和音乐家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相继产生了扩音笙、键盘笙等许多新品种,克服了笙音域广、不能调音、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有13春、14春、15春、17春等,但14春和17春是最受欢迎的。

笙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通透,中音柔和饱满,低音浑厚深沉,音量洪亮。而且在中国传统的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演奏和声的乐器。与其他乐器演奏时,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声音的作用。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笙有时使用三种笙:高音、中音和低音。

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既能奏出雄浑有力的曲调,又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如《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