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图书城的历史
海淀图书城一带在旧社会是个繁华的地方。书城北侧,原是海淀镇的虎穴胡同,是一条商业街。当时被誉为京西海淀镇的“小大栅栏”。解放后,中国书店和海淀新华书店较早在此开店。其中海淀新华书店面积稍大,周边很有名气。中国书店卷首很小,但也很吸引读者。这两家书店几乎是海淀书店社区最早的“原住民”。
上世纪80年代,一位专家在政协提交提案,说科技工作者没有地方买科技书籍,应该成立一个专门卖科技书籍的书市。由于海淀书城周边文化氛围浓厚,众多高校、研究所集中,所以在选址上脱颖而出。海淀中关村的原生态文化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到1992,济海大厦在此开业,整个街区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淀书城”;后来建了浩海大厦,形成了现在的书城规模。
辉煌时期日流水数达数十万。
作为海淀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商业街,中国海淀图书城已有近20年的历史,每天的人流量达数十万。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书刊,是北京购书的首选之地。“中国海淀书城”牌楼见证了这一时期书城的辉煌。
第三,插上创意产业再生的翅膀
书城的两栋主体建筑娄海和昊海楼建成后,部分房产以“永久使用权”的名义卖给了一些单位和个人。书城的其他旧房产业也是由不同的主导单位,或自己或联合进行改造,促进了书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这方面的诸多问题,如房屋产权复杂、经营自主权过大、公共资源被使用但无人管理等。
从65438到0999,北四环开始建设,书城被中间隔断,面积大大缩小。另外,此时中关村西开始加紧建设,海淀书城周边居民开始大量迁出。种种因素导致了海淀书城的衰落。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海淀书城终于迎来了新生。
2005年5月28日,以海淀图书城为核心的中关村创意产业中试基地成立,这是北京第一个创意产业基地。为将海淀书城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全国以图书文化经营和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北京文化商业知名品牌,海淀区政府决定对海淀书城进行改造。改造计划于今年7月启动。预计到年底,图书商圈作为中关村原生态文化和商业的核心,将会以全新的面貌重建往日的辉煌。届时,“图书文化特色商业街”将同时上市,成为北京10特色商业街之一。整个区域叫中关村文化广场。建成后的文化广场占地近5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以图书销售为主导,集文化产品销售、文体用品销售、休闲、餐饮、娱乐等消费和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商圈。
四个新的城市约会网站
在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过程中,街内市政设施将努力体现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导向。
在设计上,老北京的灰砖墙复活了,镂空的灰墙由各种瓷砖拼接而成,用蓝灰色的彩绘清水构成了整个街区建筑形象的背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洗去铅华的古朴典雅。
海淀书城的特色商业街虽然是一个外部空间,但却能给人一种置身于“四合院”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轻松。这种尺度关系是对海淀书城特色商业街传统建筑空间的一种保存和传承,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尺度形成鲜明对比。
浓妆艳抹之后,海淀书城将成为中关村独一无二的文化消费和创意产业中心,形成集图书、教育、健身、时尚、餐饮于一体的都市约会新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