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魏撰写国书的名臣崔浩为何被全家杀害?

一个称霸中原的少数民族皇帝背后,必然有一个睿智的汉礼仪,这已被证明是一条铁律。可以说,北魏皇帝拓跋涛,与其拥有一个顶级智囊团密切相关。

这个人就是崔浩。

崔豪出生于清河县武城(今河北清河县)。崔佳是北方的一个贵族家庭。从三国的曹魏到南北朝的北魏,很多崔氏家族成员都是朝中的重要官员。即使在五次恣意妄为之后,崔石在北方的影响力依然不减。他的父亲崔宏在冀州被称为神童,在北魏为官。另一方面,崔豪比他的父亲更有才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像女人一样漂亮,还经常拿自己和张亮相提并论。

20岁的崔浩在北魏担任通知郎,后来在司徒取得了很高的职位。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再到太武帝,北魏三代君王都视崔浩为幕僚,都听从他的意见。

尤其是北魏太祖拓跋焘在北伐时心软,因为之前几次失败,遭到了朝廷所有大臣的大部分反对。事实上,除了他和崔浩,其他人基本上都反对。原因其实很简单。派往刘宋的卧底不断传来南方刘宋皇帝刘义隆准备大举北伐,而大夏国赫连昌的弟弟驻扎平城,有一定实力。北燕、北梁等国也可能趁火打劫;此时如果北魏远征手软,刘宋再大举北上,必然腹背受敌甚至几面受敌,容易陷入全面被动。

于是大臣们就有了很多借口,有的说今年天象不利于战争,战争会失败,有的说在软绵绵的土地上打兔子打草没意思,还有的介绍赫连昌的太师张兰,当年劝福建不要南下,说今年王要是出了事,一定会收获和福建当年一样的命运。

但就在这个时候,崔浩站了出来,成了拓跋焘的坚定支持者,与大臣们争论不休,逐一驳斥他们的意见。他说北魏和刘宋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尽力把软民打跨,打怕,避免在宋魏战争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崔浩的支持坚定了拓跋涛的决心,他决定大举北伐。最后成为北魏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

灭狐夏,灭北凉,扫柔然,北魏皇帝赵匡胤的军功章真的有崔浩一半的功劳。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的崔浩,下场却很惨。延宕五年(439),北魏修改国史。起初拓跋涛说要修改。当然,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说实话,崔浩错误地理解了领导精神,主持修改历史,记载了拓跋王室的许多不光彩的记录,还把内容烧在了宫前的石碑上。

与此同时,他还杀死了九祖、崔浩、崔氏等数百年来北方第一名门望族,从而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崔豪之死成为北魏历史上的第一冤案。这一悲剧的背后,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芜湖与汉族融合与斗争的显著政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