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唯物史观?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
说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据其特点来界定的,是为了说明马哲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之前,旧唯物主义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的物质性。但在对社会历史的解读中,不可避免地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英雄和历史人物或神灵的创造。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承认个人创造了历史或者是上帝安排的,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定义,再次陷入唯心主义。
被称为半唯物主义,意思是一半是,一半不是,也叫旧唯物主义(即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总之,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并存的,所以是不完全的。
马克思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结合实践的概念,从实际出发,全面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是带有辩证法的唯物史观。
辩证法也要求我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用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这里的唯物主义是用辩证法解释唯物主义。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应用。
什么是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里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一般性,不同于物理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首要的,意识是次要的。物质是意识的本体,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世界与物质统一。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在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下,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主观精神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主观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和世界的发展。
什么是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首要的,社会意识是次要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本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叫做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解释说,社会发展是两对基本矛盾的综合,这两对基本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哪两对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这两对矛盾的互动和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更替的动力。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两个矛盾的四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①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与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所产生的力量,即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是什么?
生产力由三个要素构成:工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的主体)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东西,主要是生产工具,也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土地、生产建筑物、电力、交通工具等。
劳动的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材料和通过劳动加工创造的原材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力体系中,工人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但作用不同。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能动的要素,创造和使用着物,并不断改进和提高物的性能。生产资料只有和工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正是人类的劳动引起、调节和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事物的要素也很重要,其中生产工具直接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它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既是衡量人类劳动力发展的客观尺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马克思首先认为生产力与三大要素的关系是: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视为“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认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
②什么是生产关系?
人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某种必然的、独立的关系,是指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是生产关系。
简单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首先,生产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和生产力相适应,由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结构的内容统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由三部分组成: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谁拥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关系。
(3)上述两种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起着主要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
③经济基础是什么?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
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④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部门、政党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指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另一对基本矛盾。
构成社会发展的上述两对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把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社会的蓬勃发展就是由这两对矛盾组成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形成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就是社会的内在动力机制。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怎么办?
上层建筑需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如果生产被束缚,社会就会停止动荡,无法顺利发展。
如果说法律是保护人的生命和社会安全的措施,只有人的生活秩序正常了,人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这才是第一位的,才会有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才会有稳定的经济增长。
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促进其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上层建筑推动的。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基础发展得好,经济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推动政治、法律和思想上层建筑,两者是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的。
发达的经济基础,即总体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就会被束缚,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
这时就需要在继承旧的生产关系的因素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方式包括改革或革命。
旧的生产关系的消亡,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从而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永远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更替,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会打破现有的生产关系,甚至无休止地打破。社会更替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发展的。
新中国的建立,就是要打破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即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当调整生产关系不能解放生产力的时候,就是时代需要大变革的时候。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会不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要不断改革和调整。
改革就是不断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改革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教师之后的每一代人都是改革者,这种改革没有尽头。不改革,社会就会出问题。不断改革社会制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生产关系的分配关系等。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适应生产力,都是围绕着这两对矛盾。
如果你在这里看到了这些关系,你就可以基本了解社会的发展机制,甚至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对我们国家的政策有一个科学的解读,知道我们社会的持续发展将走向何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螺旋式上升的。
从发展规律的形式看,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自然规律是在自然因素的盲目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历史规律是在人与人的有目的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即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唯物史观提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与唯心史观划清了上帝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超人英雄创造历史的界限。
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止步于“人”创造了历史这一点,而是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群体和个人,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人与历史、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区分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科学地回答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自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原因有三:
1,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为世界提供了衣食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
2.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亿万创造者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无数的精神财富成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必须经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因此,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这是事实。
以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认识论,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是无数个人一代又一代的活动创造的。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科学地解释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这里所指的个人,不仅是作为群众成员的个人,也包括不属于群众的个人。不能简单地把“个人”的集合等同于群众。根据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性质,有大小之分。根据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又可分为优秀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
优秀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阻碍历史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倒退的人。
不可否认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他们站在潮流的最前沿,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历史人物再厉害,再厉害,在滚滚的历史世界里都是无足轻重的,没有一个历史人物能够最终改变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
比如,没有前人的努力,没有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没有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的推动,没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没有细胞论,没有物理学理论,没有数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的成就。他的成就,不过是基于老师等无数前辈努力的成果集合。没有千千成千上万人的积极抵抗和对革命的积极参与,教师们怎么能改变社会呢?
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唯物史观给出的方法是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用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忽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夸大或过分美化古人是错误的;在没有具体历史条件的情况下,用现代人的标准苛责前人,也是不可取的。
阶级分析要求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联系他们所属的阶级来考察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代表人物的局限性。比如曾国藩可能是清朝中兴名臣,但绝对不可能是中兴救国名臣。
也就是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优秀历史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力量,更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属性中进行综合考察和综合评级。
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发展,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性和社会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社会是人类社会,人是社会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价值需要与社会价值相一致,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也会促进个人发展。我们的价值观分为个人价值,即自我价值,个人自我发展的价值,以及满足自身需要的创造、生活物质层面和个人思想层面。
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大众中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中,取决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共产主义社会体现的东西,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时间是人的能动存在,是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自然和必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人的自由在于能够理解和把握必然性,并用它来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和基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类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物”对人的统治,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是一种人控制物,人自由控制其社会关系的社会状态。
唯物史观的内容基本讲完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使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脉络。人在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至此,我基本读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不多,但要想理解透彻还是很难的。读这些哲学书是一种挑战,人的思想也在进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的世界观和思想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