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实主义真实性和革命文学倾向?

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重在如实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强。它主张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风貌准确细腻地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现实因素和特点,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更自觉的文学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的一种主要文学思潮和运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或始于古希腊时代,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的“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和19世纪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模仿”理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模仿现实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的方式是模仿事物本来的样子。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模仿的现实必须是必然的、普遍的,即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对现实主义文艺基本特征的简单而有力的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和艺术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模仿自然,“照镜子看自然”,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被动地模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创作,把生活资料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他们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戏剧评论》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促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和这两个术语的提出,却始于18年底和19年初。德国“冲锋陷阵”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他的著名文章《论简单感伤的诗歌》中,系统地总结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代到现代发展的两种基本倾向:侧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简单诗歌”和侧重于表达由现实推动的理想的“感伤诗歌”。他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后者表达理想,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主观性,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在文学领域首次使用了“现实主义”一词,将其含义定义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并指出它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自然主义处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现实主义处理的是表现出“内在必然性”的“真实的自然”。歌德还指出:“古典诗歌(即现实主义文艺)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概念现在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引起了许多争论和分歧。这个概念源于席勒和我。我主张诗歌要从客观世界出发,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是可取的。但席勒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的,认为只有他的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歌德谈话)歌德和席勒在欧洲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原则区别,对欧洲两大文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别林斯基系统总结了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论证了“现实主义诗歌”(即现实主义文艺)和“理想主义诗歌”(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和区别。他指出,在一首理想的诗中,“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自己的生活”;在现实主义诗歌中,诗人“按照生活的一切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目再现现实”。他肯定了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需要”,第一次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与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形成的以尼古拉·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联系起来。20世纪50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论断“美就是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艺术的目的和功能是“再现现实”、“解释生活”、“判断生活”,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然而,无论是别林斯基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没有使用过“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多布罗柳波夫的贡献在于确立了“现实主义批评”的原则,肯定了“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在生活中的真实”,并以此作为“评价每一种文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他在评论普希金和尼基丁的诗歌时使用了“现实主义”一词,但其含义更多地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所谓“生活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指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俄罗斯批评家安年科夫在《俄罗斯文学笔记》中首次使用“现实主义”一词来概括屠格涅夫、冈查罗夫等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这一术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俄罗斯文学批评家普遍接受。“现实主义”一词盛行于欧洲文艺界,并形成以其命名的文学流派,发生在19年的50年代的法国。1850年前后,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首次用“现实主义”一词来表示当时的新文艺,杜兰蒂等人创办了一份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 ~ 1857,共6期)。刊物刊登了库尔贝的《文学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要美化现实”。这一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一新的“标志”来取代旧的“标志”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坦达尔、巴尔扎克作为创作的典范,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是为人民创作文学”,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体小说”。从此,文艺界出现了一个正式命名的“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艺流派,紧随浪漫主义,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抗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形成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很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仅反对与浪漫主义作家的新古典主义的纪律,而且在他们的创作中遵循浪漫主义文学中使用的一些主题和技巧。一些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尼古拉·果戈理等。)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人,从创作初期的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这种文学思潮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的三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几个主要西欧国家封建主义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暴露和加剧。“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和无情的现金交易,没有其他联系。”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 *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在与宗教和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更加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浪漫主义文学沉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写作方式。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文学特别是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各种弊病和矛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通过分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