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古名是什么?
在汉朝和三国时期,它被称为益州。隋朝、唐朝称为“乞”;宋代称之为“流中乞”或“地中乞”;元代称“球球”或“球球”;明朝洪武年间,称为“小琉球”。
明代中期以后,对台湾省的称呼有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省北部)、“北港”(台湾西海岸的统称)、“官”、“台”等,而台湾省在65438年至0558年的明代官方文件《明神宗录》中称为“董藩”。郑成功改名为“东都”,后来郑经又改名为“东宁”。
清朝改名“台湾省”,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是台湾省的官方名称。
地质结构
台湾省岛及其南北相邻的岛弧属于环太平洋新褶皱带。晚古生代开始形成的台湾省地槽,经过几次演化、中新世海水波动和上新世造山运动,进入岛弧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但在更新世剧烈的上升运动后,继续发生间歇性的隆升,由于东西向的侧压,岛上的南北山脉更加高耸。
以中央山脉为主轴的台湾省山呈现岛弧特征。台湾省岛是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隆起的岛屿。发达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使台湾省的地形复杂多样。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而菲律宾板块向下进入俯冲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东裂谷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沿海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