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9军真的有传说中的“大刀队”宋吗?

当晚袭击日军的是西北军的特种部队“手枪连”,而不是中世纪的“大刀队”。

长城抗战西北军“大刀队”的传说在民间和学术界广为流传。

1933的“长城抗战”至今仍是世人津津乐道的,是29军“剑队”的传奇。相传29军109旅在镇守喜峰口的同时,于12年3月1933日夜间袭击日军,斩首不计,一举扭转战局。“这次战斗后,日军指挥官命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军士兵在脖子上套一个特制的铁护圈,以防被砍头;晚上睡觉都不敢脱,因为怕大刀队夜袭。”①

这个传说在当年战争结束后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比如天津的《伊势日报》。

“喜峰口的英雄光着脚,光着头,用的是中世纪的大刀。...抢回了山,抢回了岭,抢回了喜峰口,俘虏了几千日军,收了几千日军的枪,抓了很多日军的坦克,背了很多日军的山炮。这个故事难道不比凡尔登(法国卫队)的故事更有力量吗?还是英雄!还是光荣的!还是辉煌!”②

后来,一些有关方面和一些历史学家进一步加强了传说的可信度。如参加夜袭的董将军,1949后在内地写道,他奉命在敌人后方周围进行突然袭击时,曾“下令只使用大刀和手榴弹进行切割,非绝对必要不得使用轻机枪和步枪进行射击。.....被这个击中后,敌人戴上头盔,防止大刀砍头。”③晚年身在台湾省的刘汝明将军(未参加夜袭)也撰文回忆:“日军进攻时,赵旅大刀队和王长海团奋勇杀敌,收获颇丰,使敌人丧胆。喜峰口和潭谷都被敌人打败了。”④

西北军“手枪连”的基本装束

另一个例子是台湾著名的近代史学者李,他也写道:

“最高军事当局决定改变军衔的时候,正是第三军宋部在喜峰口英勇杀敌,创造奇迹的时候。.....(12,3月)赵旅派队到宋敌后偷袭,用大刀突袭敌阵。经过三昼夜的浴血奋战,歼灭敌人三千余人,取得了九一八以来北方战场的第一次胜利。3月16日至18日,宋朝的刘汝明在潭谷击败日军,毙敌7000人。经过这两场战争,二十九军的智慧远播海内外,被中国人民誉为抗日英雄。”⑤

经过这样的积累,29军“大刀队”的传奇成为了一段至今不可撼动的历史,甚至促使许多“学者”去孜孜以求地去发现,在“大刀”战胜“刺刀”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神奇的“中华武术”。

但实际上,偷袭日军的是宋的简介,特种兵“手枪连”,而不是“大刀队”

但细究当日109旅的原始战报,不能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大刀”在这场奇袭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事实上,从赵的作战部署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大刀的特殊性。参加夜袭的217团当天接到作战指令:“217团,带手枪一、二连,王昆山营,于今晚23时从潘家口出发(3月11),...攻打蔡家峪、白台子等敌炮兵阵地,立下战功后⑥

参加夜袭的224团接到如下指示:“224团于今晚23时20分在潘家口集结后,沿滦河左岸向北山、三家子、横城子之敌发起攻击,打成战功后,与217团联系,向喜峰口外之敌发起攻击。”⑦

上述夜袭安排的目的是摧毁日军炮兵阵地,配合喜峰口的正面作战;为了保证进攻的成功,大刀永远不会成为夜袭部队的主要武器。从217团的行动可以知道,大规模装备手枪,搞所谓的“手枪旅”、“手枪营”,是自中原大战以来西北军的一个悠久传统,其部队类似于“特种部队”(红军今后将借鉴这种方法,组织许多战绩良好的手枪部队)。换句话说,当晚袭击日军的是西北军特种部队的“手枪连”,而不是中世纪的“大刀队”。

大型手枪配大刀在近距离夜袭中相当有效,但手枪射程有限,在正面遭遇战中相当不利。所以217团的奇袭先赢后输,伤亡惨重:

“217团王奉命按计划行动。3月12日5时,出其不意,一举攻占蔡家峪附近高地和炮兵阵地。天亮后,茨榆以北的敌人集中向我射击。该团销毁并烧毁了敌人的野炮及其行李车弹药,即由原路撤退...我杀了苏东源、王,团里附了胡中路等10余人,伤了王营长等30余人,伤亡600余人。”⑧

广西将军黄曾深入指挥长城战役。其记忆颇有助于后人看清“大刀队”的历史真相:

“就喜峰口而言,我们更难先占领地理位置,再打击敌人。宋军...有一次半夜,他大举进攻敌人,大获全胜。我听说他们缴获了他们的坦克、大炮和许多战利品。西北军的每个士兵都带着大刀...我想知道他在反击中的胜利是因为大刀还是枪?只有他们能明白这一点,全国各地的报纸,尤其是上海的报纸,都拿大刀队大做文章,说敌人都是被大刀砍死的,所以敌人看到大刀队都吓得发抖。

“上海妇女慰安所的代表和沈惠莲两位女士,特地到喜峰口去安慰她们,还拿着大刀照了相。他们来北平见我,异口同声地说:‘这把大刀,上面留着敌人的血!’听到这个我真的很好笑!看来他们只知道喜峰口神秘的大刀队,不知道其他部队。他们也在那里英勇牺牲,而不是安慰他们。我解释了一下,他们很惊讶。停战后,我和《申报》馆主石谈起了鼓吹大刀的报纸。我说,‘新闻界不是在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是在鼓吹大刀队。是不是又要表演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他说,‘没有新的可以吹,只好吹旧的。’我当时就叹了口气。我们的抗日战争是这样,我们的报刊也是这样。"⑨

当日媒体鼓吹“义和团老把戏”的直接后果是,广大民众对抗战过于轻视,只知道“大刀队”的传说,一时间将消极抗战的舆论汹涌归咎于当局,忘了宋的战后感叹:“我30万大军敌不过5万,真是耻辱。”

民国时期,从军阀孙,到西北军乃至红军,都非常喜欢组织和装备“手枪队”,尤其是冯玉祥,经常变成一个营、一个旅。

注意事项:

①大刀队背后的武侠传奇,广州日报2012/12/01。类似的媒体报道、书籍出版甚至纪录片宣传还有很多,我就不赘述了。②伊势日报:喜峰口英雄,引自《长城之战》,国史馆史料室/编,1980,P270-271。③董:夜袭喜峰口敌后,收录于《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前将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P453-455。④刘汝明回忆录,引自《长城之战》,p 111-112。⑤李:宋与七七抗战,引自《长城战役》,P270。⑦ ⑧国史馆史料室(台湾)/编译:长城之战,1980,P236-237。⑨黄: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