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总体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意义如下:

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始。

2.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外资输出侵略的作用。

3.洋务事业的创办虽然存在种种问题,未能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虽然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现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向洋人学习,以充实强兵,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始于军事自强。为了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现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现代化的海防海军,改善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现代军校,培养陆海军新型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现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海军衙门,成立于1885,掌管海军和海防,促进了海军和国防的现代化。清军战斗力提高,抵御外侮,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现代化的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开启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2)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在洋务运动建立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是资金、原料、运输等。所以洋务运动在“自强不息”的口号之后,在“求财”的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重点发展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套军工的项目。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权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刻动摇了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加,对中国近代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创始人的封建和颓废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其他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刺激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4)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发动洋务运动,需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而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兴办新学校、派遣留学生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

开办新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学堂建立了24所新式学堂,主要是培养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疗等方面的新式人才。这些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仍然打破了古代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社会文化风气,为日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奠定了基础。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学堂向西方派遣了200多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西方知识的新型人才。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准备了初步的文化条件。

积极作用和意义:

19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有过短暂的“中外和解”。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场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现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进了国防现代化。

局限性: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的知识不足、保守人士的反对、官僚政治作风的腐败等。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标榜自己是“自强新政”,但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守护者,根本无意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改变。他们只是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徘徊,以为自己创造了新的东西,所以面对外敌入侵,没能表现出“自强”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