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穆斯林寺庙的发展历程
元朝
相传元朝末年,宰相脱脱的儿子率领船队沿运河从南向北运送元朝的建筑材料。船队到达泊头时,元朝政权已被推翻,护送船队的元朝士兵和工匠无家可归,于是定居泊头,听从明政府的命令,以师为姓,以汉为姓。和当地穆斯林一起,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用运来的石头和木头建造清真寺。经过万历年间的修缮、崇祯年间的扩建、清嘉庆年间的重建和光绪二十四年的重建,这座清真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宏伟规模。
明朝永乐二年
整体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宫殿或寺庙风格,但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的要求。庙门、南北讲堂、碉堡楼有“五脊六兽”,但“似兽非兽”、“有眼无珠”其实是五谷瓜的变形。高10米的单檐歇山清真寺大门和侧门,呈八字形的山墙向左右延伸。门前有两面马石,有一根旗杆,高1.5米。再加上大门的红漆铜铆,大气凝重。
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前,泊头清真寺曾是中国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场所。党领导的清真寺“平民夜校”和“工人夜校”培养了许多民族干部。泊头清真寺记载的历代25位伊玛目,大多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一位著名的爱国宗教人士,伊玛目刘频,曾经在这里服务过两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政府拨款654.38+0多万元,穆斯林群众自发集资30多万元修缮泊头清真寺。该清真寺被列为全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评为全国100座模范清真寺之一。200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拨款700万元对泊头清真寺进行全面维修。我们相信,经过两年的修缮,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外穆斯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