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拨款的历史

每当人们提到小沈阳,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极其富有的大贪官。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沈阳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否则他不可能多年占据工头军部尚书的重要位置,直到乾隆去世。

历史上的小沈阳很聪明,很有才华,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小沈阳对官方规则和民间事实了如指掌,用洞悉世事和世故人情练就了一副生存法则。

真实的小沈阳,绝不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靠阿谀奉承赢得乾隆的宠爱。更多时候是靠真才实学赢得乾隆的赏识。乾隆派他办事,往往能解决很多难题。

比如在饥荒时期,比如水灾、旱灾、自然灾害,到处都是饥民的时候,乾隆经常派他信任的、处理事务非常得力的小沈阳去救灾。

小沈阳一接到救灾的重任,就立刻表现出不按规矩办事的样子。朝廷的官员居然下令在赈灾的食物里掺沙子!

此举立即遭到了官员们的批评。把自己放在挨饿的人的位置上已经够可怜的了。其余的依靠法院每天分发的两碗粥,但偏偏小沈阳,一个良心不安的官员,连一碗干净的粥都不让受害者喝。

然而,面对朝廷的指责,小沈阳也有自己的考虑。

以小沈阳对官场的了解,他肯定知道救济粮的分配。从各级政府到最后发放灾民的碗,层层克扣剥削不知道要剥多少层皮,剩下的也不多了。原因是什么?再好的粮食也卖不出去,救灾的贪官趁机揩点油,肥了自己的腰包。

现在白花花的大米掺了沙子,这样的粮食拿回家吃不了,也卖不出去,各级官员就不会再想着救灾粮了。

再说了,在官方粥棚前等着吃救灾粮的人就一定是灾民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央视版《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前的场景。关羽把张飞压在井口的磨盘卸下来,把挂在井里的猪肉切成小块,分给乞讨的饥民。他们有的本来买肉伸手不要,关羽拿出来逼他们付钱。

同样的道理,有很多投机者,他们贪得无厌,在排队中占粥的便宜,他们也不是白喝免费的粥。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小沈阳在救灾食物中掺入沙子,他煮的每一口粥都会让他掉牙。既然家里有饭吃,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牙齿去蹭灾民的沙粥呢?

但受害者不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生存。当他们很饿的时候,他们会感激的口吃,根本不会在意粥里的沙粒。

这样朝廷的粮食就可以避免被贪官侵吞,被汉奸拿走,吃进真正需要救济才能生存的灾民的肚子里。

乾隆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知道了小沈阳掺沙子的真实意图,他自然不会追求完美。至于那些口若悬河、文笔千言的官员弹劾小沈阳的奏章,乾隆不予理会,这是对做实事的人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