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虎山行

转移山上的老虎,用正义防范风险,用历史斩断习俗。

杨迪大业元年(605年),汉王杨亮起兵攻打并州(今山西太原),兵分两路,杀了都城长安。其中,齐梁从吉口攻黎阳,阻击白马津,余阿雄从太行下河内。杨迪也分兵接应,派右后卫大将石祥为行军总管,负责打破齐梁、余阿雄的封锁,然后进一步西征。史湘兵待在河阴下,久久未能渡过黄河。他大为恼火,决定迅速发动猛攻,以智取为辅,先拿下余阿雄的军队。他反复分析敌情后,发现俞阿雄根本抵挡不住隋朝官军的进攻。这并不是说余阿雄寡不敌众。相反,他手中的兵马数量远超官军,但人员数量与战争胜负不一定成正比。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例,其实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军的预见敌情和指挥能力。余阿雄的风格比较莽撞,一点策略都没有,跟他的用途和名字非常不符。当然,这样的人不能指望他赢得任何战斗。另一方面,即使他偶尔走运,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一成功,就会得意忘形,对自己的小地方一无所知。可惜的是,余阿雄一路到河内的旅途真的很轻松,很少遇到比较激烈的抵抗,所以难免有骄傲和轻敌的情绪。而且余阿雄的兵大部分来自黄河以北。他们出征前很少参加军事训练,攻战意识极其薄弱。所以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实战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忠臣们不难从余公理中找到突破口。余公理当然不像想象的那么低能。至少,他总是派人去侦察官军的动向。但他的军事思想似乎过于机械和被动,基本都是零碎的套路。很难看出问题的本质。所以当他听说石祥正在建造进攻性武器时,他立即认为石祥将进攻合阳(今河南孟县西南),并急忙在这里部署重兵防守。石祥的战船一聚集在南岸,他就立即派兵准备反击。简言之,石祥被牵着鼻子跑来跑去,筋疲力尽。石祥非常冷静。以上两招,并非纯粹为了造势调动敌人。他的大部队真的要像余阿雄看到的那样在这个方向强行渡江。但为了尽量减少官军的损失,大部队最初的目的仍然是牵制和迷惑余阿雄,以保证其精锐部队能从下游顺利渡过黄河,进入余阿雄的最前沿,打乱敌人的部署。石祥的计划很快被宣布成功。当余阿雄去抵抗从下游潜入的官军时,石祥也率领一支军队来到北岸,直奔徐水,与早已狂奔的余阿雄决战。余阿雄正忙着处理,这时阵势不齐,在石祥一击之下,马上土崩瓦解。石祥乘胜杀了黎阳,打败了齐梁,取得了杀万余人的辉煌战果。(《隋书·石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