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在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于是出现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在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于是有了改革,改革;第三阶段,文化心理缺失,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就这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承认“技不如人”到高呼“打倒孔家店”。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会了“神器”。
长期以来,西方人被称为向中国致敬。鸦片战争前夕,清朝面临危机,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1840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英国打败,被迫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相继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化。这一时期,沙俄趁火打劫,在中国攫取了1.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驶入中国的河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的领土上执法。原来,枫叶之国万里,变成了一只背上长了肿瘤的肥鸡。中国有些人还在麻木,有些人却觉醒了。
中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败,严重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鄙视外国人的观念。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抗侵略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衙门里设立翻译库,仿制西方军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所提倡的“长技能”主要是指军事科技。魏源在《海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包括的《康之旅》和的《瀛寰传》。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局势,对近代改革和政治改革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外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又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只强大,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变现状。中学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儒家经典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依据;“西学为用”就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国家在教育、税收、军事装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行新的洋务政策,以挽救日渐衰落的清朝。
65438+六九十年代期间,洋务运动打着“师夷长技,自强不息”的旗号进行了三十多年。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习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习“制度”
1,改革派:研究君主立宪制
早期改革思想产生于19的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派意识到,向西方学习不应局限于“器物层面”,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等领域,才能救亡图存。
但早期的改革思想并没有上升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实践。
1894和1895年,中国遭受了刻骨铭心的屈辱。1894年,唐的“老板帝国”在一场弹丸小国的战争中惨败,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省本岛成为日本殖民地。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一时期,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新的民族觉醒被唤起。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救亡图存的最前列。
曾经极度弱小的日本为什么崛起的如此之快?他们发现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封建的德川时代被彻底推翻。之后建立了一套模仿西方君主立宪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制度的政治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救国,必须改革,要改革,必须向西方学习。
19的90年代,改革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政策议程。他们要求君主立宪制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争,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热潮。
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紧迫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不息、保存物种的目的。后来的戊戌变法虽然只持续了103天,失败了,但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
2.革命者:向民主共和国学习。
19年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的思想改造中国,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在1905-1907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是否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由此,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陈独秀和李大钊:研究“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寻求改变这种状况的新出路。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辛亥革命让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追求,是民主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以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学。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既是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和思想准备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政治;“科学”主要是指现代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个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补课,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
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乘着俄国革命的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中国* * *从“走俄国路”到“走自己的路”
1915年《新青年》的出版,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西方先生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在这场运动的前期,我们从西方学到的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目标是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想法很美好,但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不可能实现。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他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经过对从西方传入的思潮的分析比较,经过激烈的争论,经过与中国实践经验的比较,放弃了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 * *早期组织1920成立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 * *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立。中国* * *的诞生是中国的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人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5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在中国* *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本世纪,近代中国从未放弃对自救之路的探索,从未停止对先进的学习,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时代在不断发展,走在学习探索前沿的阶级和派别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大多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但他们是可敬的。当年这些先进中国人的救国热情,对祖国的热爱,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求变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向西方学习是与抵抗侵略、启蒙救国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第二,向西方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浅入深,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第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如林则徐的萌芽和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救国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扩展数据: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事情都要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不要害怕一切思想束缚。即使我们曾经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或者是过时的,我们也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什么形式都无所谓。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
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得好就无敌了。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