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的故事
“扬州八怪”的形成因素
1.著名的“扬州八怪”有哪些人?
2.“扬州八怪”在哪里?
1.郑燮[郑板桥]
2.高翔
3.金农
4.李珊
5.黄慎
6.李
7.王
8.罗聘
6.李
7.王
8.罗聘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叶生活在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历史悠久。但是八个人的名字互不相同。据李玉邦《欧波罗氏书画概观》记载,八怪是、李、李善、金农、黄慎、郑燮、高翔、王。此外,高还有、边守民、闵贞等。在各种书籍中被列为“八怪”,意见非常不一致。今天,人们从李玉邦那里得到了“八”这个数字。
【编辑本段】形成“扬州八怪”的因素
自隋唐以来,扬州一直以经济繁荣而闻名。虽然经历了换兵之灾,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后总能迅速恢复。到了清代,虽毁于十日屠城,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得到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都市和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大甲,富商,周围很多地方,尤其是盐业,东南盛产。
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各国学者名人云集扬州。在当地官员的倡议下,经常举行诗歌招待会。诗歌创作在全国享有盛誉。一些本身就很有钱很附庸风雅的盐商,对来扬州的各地名流,吸引的接待更多。扬州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名人,包括许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因此,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中心。
富商大家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精美的手工艺品、珍贵的珍珠玉石、新鲜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很大,更热衷于搜罗字画。就风而言,平民中的中产家庭甚至略富也寻求挂字画的房间,以示优雅。民间有句谚语叫“家中无字画,非是旧家”。对字画的巨大需求,吸引并产生了一大批画家。据《扬州画舫》记载,当地有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稍有名气的书画家,其中不乏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就是其中之一。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还是构图,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的革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密切相关。明末清初,中国绘画为保守思想所困,以临摹为主流,画坛缺乏活力。这股萎靡之风引起了有识之士和天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出现了主张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与时俱进”、“脱不了干系”的口号,犹如空谷中的脚步声,震动了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后来终于孕育出“扬州八怪”等一批创新画家。
【编辑本段】1。著名的“扬州八怪”都有哪些人?
“扬州八怪”指的是哪些画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八,有人说是八以上;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根据各种著述,有十五人之多。由于李玉宝的《欧波罗氏书画概观》是最早、最完整的“八怪”记载,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以清末李毓芬提出的八怪为准。即:王、郑燮、高翔、金农、李毅、黄慎、李、。至于其他一些人提到的画家,如华严、闵贞、高、李冕、陈转、边守民、杨法等。,也可以因为画风相似而合并。因为“八”这个字可以看成一个数字,也可以看成一个除数。
【编辑本段】2。“扬州八怪”在哪里?
“扬州八怪”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他们很奇怪,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奇怪。八怪自己也经历过坎坷。他们充满了不公和无限的愤怒,对贫困阶层深表同情。他们以知识分子敏锐的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攻击丑恶的事物和人,无论是在诗歌中,还是在书画中。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也并不少见。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它当作“奇怪”来对待。但他们的日常行为并没有超出当时伦理道德的范围,也没有像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傻,哭笑不得。他们与官员和名人交流,参加诗歌招待会,行为举止像正常人一样。所以,从他们的生活行为来认定他们的“怪异”是不合理的。现在我们只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研究他们。
八怪不想走别人已经开始的路,想另辟蹊径。他们要创作“举天露地之文,震雷雨之词,咒鬼之词,古无今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与古人不同,不随俗,风格独到。他们的作品违背了人们的欣赏习惯,让人觉得新奇,所以觉得有点“奇怪”。就像郑燮自己说的,“写字是独一无二的,字画是一般人不愿意赞美的。唐朝有自己的国家,老百姓笑我是板桥怪。”当时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不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偏离了“正宗”,这也解释了它们被称为“怪”的主要原因。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本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发挥,用一生的时间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画风。
“扬州八怪”学识广博,擅长诗词。人生大半辈子坎坷,最终走上了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但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意流入普通画家的行列。他们的学识、阅历、艺术修养、深厚的功力以及对创新理念的艺术追求,都不同于一般的画家。他们达到了新观念、新构图、新技法的境界,创造了新一代的画风,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其中文人画从唐宋开始兴盛,逐渐丰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自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绘画流派,各具特色。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一派影响最大,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传统,但在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上有不同的看法。虞山、娄东等画派,强调临摹和向古人学习,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强化古法为己任,以“正宗”自居。他们的创作方法,正如“正宗”画家王辉所说,是“以元人的直墨作画,运宋人的山川山谷,擦亮唐人的神韵,是一大成就”。他们因循古人,亦步亦趋,作品多是对古代大师的模仿(当然也有仿古创作),形成了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扬州八怪”也尊重传统,但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并没有照搬古代的法律。例如,郑板桥崇拜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他也“留了一半,学了一半,永远学不全”。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法自然”、“用我之法”,反对“泥化”,要求画家在自然中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不忍我面;古代人的心脏进不了我的肠胃。我自发地感到我的心,露出我的眉毛。”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应用于实践。《扬州八怪》从自然中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寻找题材,自己写书,不甘于和别人一样,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人们往往把自己稀罕的东西视为怪异,所以对“八怪”抒发内心、驰骋自如的作品感到奇怪,称之为怪异。也有一些画家习惯了传统。他们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于是贬低八怪,说他们是偏师,属于异端,说他们“标新立异,只盛行于百里”。崇拜者称赞其作品笔法豪放,摆脱了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了当时的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影响和哺育了后来的赵、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
【编辑本段】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地图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在纸窗竹影对面,摊开笔墨画着自己喜欢的竹子。"昨夜秋风掠过窗前."他看到微风穿过竹叶,竹子摇曳着。板桥以“胸中无计可施”为理论画竹。他画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承,更多的是从纸窗粉墙上的阳光和月影中获取,所以直接采取了自然的方法。针对苏东坡说自己胸有成竹,板桥强调自己要胸有成竹。这两种理论看似矛盾,但本质是一样的,同时都强调构思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应该是“似电闪雷鸣,草木皆怒。”板桥的《竹石图》显示,竹子挺拔挺拔,拔地而起。他的叶子,每一片都有不同的表情,又黑又水,浓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把竹石的位置关系和诗词的用词处理得非常和谐。竹子的纤细幽静之美,衬托出石头的另一种风格。这种丛生的植物成了板桥的理想幻境。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和他们的画比起来,他画的竹子还不如板桥雅致。
【编辑本段】2。高翔
它的花鸟部分是用手指创作的。高指画一扇,双鸟之形潇洒,而《牡丹花上》诗曰:“亦似胭脂画牡丹,画时日出三极。原来花是扶桑国的,不准人花月看。”这首诗很有趣。令人惊讶的是,画面突然呈现出一朵艳丽的牡丹,美极了。反而有着它美丽的风景后的自暴自弃,有着它不忍看到的凋零的气息。茶园里盛开的牡丹散发着春风的颓废美。高(1672-1734),本名,魏三,又名园、南村、舒、道士。祖上从山东迁到辽宁铁岭,李汉军挂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他是扬州八怪罗聘的老师。高擅长用手指作画,他的“指画”已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到了晚年,高的指画名声在朝鲜远播,但他还是画出了“一个指甲残废得要吸血,蜡烛天天烧得勤”的样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请他在圆明园如意阁作画三年,创作了《万里长江图》等精美的丝绸工笔画。根据高冰的指画理论,高曾为兵部尚书吕顺图画像,画了一个人像,和真人一样高。画完了,旅顺的弟子们喜出望外,说:“好本事!入道!”
【编辑本段】3。金农
金农(1687-1764),本名寿门,本名东信,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木美图》《月光花图》等。他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情趣。
【编辑本段】4。李珊
李姗(1686-1762),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晋升,五十三年,绘画被称为朝廷的祭品。因为不想被正统画风束缚,所以被排挤。乾隆三年,被选为山东藤县知府,回到省政府。经过两次不同的封号和一次降职,他到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密切,故郑有“扬州卖画,与李旧”之说。早年随同乡魏学画山水,一路承袭黄,拜朝廷时随蒋庭学画。后来,他向指画大师高求教,提倡写意。在扬州,他受到石涛笔法的启发,于是用碎笔泼墨作画,画风大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笔墨交融成一种奇特的趣味。他喜画长文,文笔参差不齐,使画面非常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影响很大。
【编辑本段】5。黄慎
黄慎(1687-1770后)福建宁化人。擅长写意人物,间作花鸟,山水,大胆设色。有一本胶湖诗集。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全才画家。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将草书入画的风格。怀素的草书到了黄慎,就变成了“破秃,绵不断合时断时续”,笔法更豪放,风格更豪放。如此狂放的笔法,笔法“迅捷如风”,气象磅礴,点画如风叶。黄慎的人物画,多以童话为题材,描绘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樵夫、渔夫、流浪乞讨等普通人的生活,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黄慎的写真集《美人赏花图》描绘了一个美人对花的痴迷。西山鹤图取材于苏轼的《飞鹤亭》。在这幅画的右边,有一只白鹤。老人好像在抬头看空中飞翔的鹤,男孩拿着花篮,却很开心。“一生梦见扬州路,空鹤归来”(黄慎《林逋训鹤图》),黄慎两次住扬州,在扬州度过了17年,成为他一生的眷恋。他的人物画最有特色,有四伦图、群乞图、渔父图等。
[编辑本段]6。李
李(1695-1755),本名清江,又名、一白山、一元,借景园主人,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而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来在安徽潜山、合肥任知县,仍因不讨好被定罪罢官。当官,有仁政,民德。去官后留在南京借园,常到扬州卖画。擅长画松、竹、兰、菊、梅、杂花虫鱼,也擅长画人物和山水,尤以梅子为佳。作品天马行空,笔墨饱满,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意在常春藤、柏杨、朱涵之间。梅画以细硬、老茎新枝著称,侧面呈弧形。用偶尔印梅花的方法,著名的题写梅花诗,句子不令人沮丧,也不离奇。我也喜欢在大风中画松竹。作品《施能》,后人编《梅花居诗》,仅有26首,多散见于画中。
[编辑本段]7。王
王(1686-1759),本名赤林,别名外氏,暮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花草,随意用笔,绚丽多彩。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梅花以梅密枝繁著称,淡雅秀丽,金农说;画梅的妙处在于广陵得二友,王超林画枝繁,高希堂画枝疏。(画梅题词)但从他画梅子的作品来看,并不都是枝繁叶茂,但往往会变细。不管多简单,多复杂,你都有时间包起香氛,享受雪和山。五十四岁时,他左眼失明,但仍能画梅花。他在展示自己的美貌时,刻着:生来左眼失明,却还留着一只眼看梅花。六十七岁,双目失明,却还能写野草字,还能注意心意。所谓的视而不见,并不是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好诗,《巢林诗选》作者。
[编辑本段]8。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家。字大,号二峰,又称衣云、花殿、金牛山人、周渔父、石练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目前的国家自称为“曹铸·石林”。我是金农弟子,不是当官的,所以擅长游历。绘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能。文笔奇幻,孤傲,独特。是“扬州八怪”之一。他还擅长画鬼的滑稽画,描写各种丑陋的鬼,都极其精彩,以此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他还擅长篆刻,著有《广印人传》。金农去世后,他收集手稿,投稿刻本,使金农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他的妻子方畹仪,名叫白莲,也擅长画美兰竹石和诗歌。子和云雍都擅长画梅子,被称为“罗派”。代表作品有:《物外气象》(画册)、《两座覆花之峰》、《丹桂秋高》、《树荫下的日出》、《顾青的歌唱》、《有声画竹》等。著有《叶翔草堂集》。
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本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发挥,用一生的时间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画风。毫无疑问,他们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众多的作品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遗产。
继“四僧画家”之后,一个创新的画派——“扬州八怪”崛起。事实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的重要画家不止八位,大概有十六七位,“八”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据最早记载:金农、黄慎、郑燮、李善、李、王、高翔、。所以称之为怪,是因为他们作画时离经叛道、离经叛道、奇奇怪怪,而且大多性格刚烈、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故称“八怪”。
“扬州八怪”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阶层,有的一辈子不肯做官,有的经过科举考试,做了小官,却相继被革职或辞官,最后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贫,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放荡的性格,借助字画表达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多以花鸟为主,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手法。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规范,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意义。他们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还不能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派”,受到“批判”。事实上,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的新局面,拓宽了花鸟画的发展道路。“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叶生活在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八个人。他们是金农、、李、李珊、黄慎、郑燮、高翔和王。扬州八怪大多是中下知识阶层。他们有的是被罢官的州县官员,有的是没有取得功名的文士,有的是穷困潦倒,靠画画为生的画家。他们或在扬州长大,或为外省来到这里生活,各自都有坎坷的经历。他们纷纷聚集扬州,在扬州繁荣的书画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书画作品。
“扬州八怪”是一群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都知道官场的腐败和富商的敲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异,结合自身经历,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常常对受苦的人深表同情,并代表他们发出愤怒的声音。但由于他们受的是封建文化的教育,而当时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们的感受和不满无法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其中,官员努力建号,让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心官场,就洁身自好,不合习俗,标榜自己有远大理想。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赖,所以往往处于思想矛盾的极度痛苦之中,在犬儒主义之外不得不妥协求生。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评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善作品中的矛盾是最痛苦、最激烈的,他成了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他们崇尚原创风格和“独立”。他们公开宣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生,撕破了文人画家曾经把绘画创作视为“高雅事物”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表现画家的清高、孤傲和庸俗。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兴、比喻等手法写诗赋诗,赋予其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的《风竹图》,以不畏强风的壮竹象征倔强不屈的性格;黄慎的《讨图》和罗聘的《卖牛歌》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在画风上,扬州八怪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水墨写意的技法,并在水墨上进一步发挥专长,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叶之形。在笔墨中,他们天马行空,驰骋自如,直抒胸臆。因为他们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含蓄淡雅的花鸟画风格相悖,所以经常受到评论家的严厉批评,被称为“怪”。
“扬州八怪”艺术虽然只流行于当时的扬州及其周边地区,但它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的大部分兴趣都融合在诗词书画之中,绝不会粉饰太平。他们用诗和画来反映人民的疾苦,发泄内心的愤怒和苦闷,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凶班》、《夫子路》、《逃离荒野》就是如此。
在那个封建制度极其残酷,文字狱兴盛的年代,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难怪某省长摇头称之为“奇怪,奇怪”。
邓拓曾写道“宋吹扬州怪名,兰竹影伴书声”,可以算是对他们“怪”的特点的概括。
金农(1487-1764),本名寿门,本名东信,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木美图》《月光花图》等。他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情趣。
黄慎(1687—1768),福建宁化人。小时候家里穷,学怀素书法受益匪浅。他以草书作画,自创风格,擅长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主,也有不少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苏武牧歌》等。
李姗(1686—1762),宗扬人,号,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十六岁时就成名了。曾任山东滕州知府。他受徐渭、石涛的影响很大,画风粗放,不拘一格,泼墨淋漓,色彩淡雅,以至于“水墨交融成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青玉图》等。
李(1695—1755),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20年。与金农、郑燮为友,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他画梅子作为比喻。他在题诗中写道:“此梅花普普通通,无笔可阅。画师随时不了解风俗,怒不可遏。”作品有《鱼游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扬州人,西塘人。高翔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人孤傲。他钦佩石涛一生。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喜欢画枝头稀疏的梅花。作品有《弹指亭》。
王(1685—1759),安徽休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我穷并快乐着,学艺术,擅长画梅子。他与金农、高翔、并称为“画梅四大家”,其作品有《梅梅图》等。
罗聘(1733—1799),本名荀福,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他是“八怪”中最年轻的,但学识水平很高,文笔不凡。他做了一辈子官,以卖画为生,一生落魄。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
郑燮(1693—1765),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秀才,他是乾隆的秀才。曾任山东省范县、魏县知县。他因为开仓库救助灾民得罪了老板,愤然辞职,住在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画造诣很高,善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集真迹、草书、隶书、篆书于一体的六部半书法风格。人们称之为“石头铺成的街道”。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民性的画家。他在魏县任县令时,为知府画了一幅竹子图。碑文写道:“斋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官总是在意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