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迁都。

关于商朝迁都的史料非常匮乏。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最早的,是在《尚书·盘庚三章》:“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大意是殷人迁都频繁,商代前期八次,商代后期五次。

据史书记载,商朝传十七、三十一王,公元前11世纪灭亡。这与竹书编年史中商朝“用了496年”的事实相差不远。

根据目前历史学家的划分,商朝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汤到夏,直到盘庚迁殷,称为商代初期。这一时期,商朝频繁迁都,包括伯、赵、项、毕、选。

第二阶段,从盘庚迁殷到商朝灭亡,称为商后期。自盘庚即位,将都城由选迁到殷后,商的都城可能有小范围的迁移,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情况,但基本上都是殷为都城。

频繁迁都的原因:

其实,在唐以前的先商时期,殷都也有过几次迁徙,但一般认为这是部落迁徙,而不是首都迁徙;商朝晚期,殷人以殷为都城。可见,商代频繁迁都主要是指商代初期的殷都城迁移。

关于这个问题,有“洪水”、“游牧”、“游农”、“奢侈节俭”、“皇位之争”等多种学说。

也有人认为商代初期的殷人过着游牧生活,所以殷都多次迁都,但到了盘庚时期,农业发达,人们不需要迁都了。

此外,也有人认为是“皇位之争”。史记?殷本纪道:“自中学起,弃碱多立弟子。弟子争之,比九世更诸侯。”这意味着从钟鼎到杨家九王统治时期,商朝连年发生皇位之争。而且殷人频繁迁都,正好发生在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