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流派及其历史演变

哲学是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拉开文明大幕之后产生的。正如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最早的发源地也在古老的东方。埃及和巴比伦,尤其是印度和中国,是闪耀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的国家。当时这些国家灌溉和建筑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一个物质文明繁荣的时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我也获得了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知识。当这些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类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为哲学思维。希腊比东方晚了一点,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哲学思想,并以其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而闻名。起源于古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尽管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但有两种基本的哲学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流派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说,一些“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这是首要的;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所以是次要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国宋代的朱(“理性在于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理念的世界”)和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绝对理念”),都主张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是第一位的,物质只是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其实是把人的思维或者一般概念绝对化的结果。如果他们被进一步偶像化和神化,就会陷入神秘的神创论和宗教信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头脑、意识、观念夸大为初级的东西,认为世间万物只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或者是个人头脑的产物,所以是次级的。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把人的思想看成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的东西。其代表人物有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心外无物”)和英国的贝克勒(“存在即被感知”)。最终,这种观点往往陷入“唯我论”的绝境,或者变成客观唯心主义。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唯物主义,中国的奴隶制和一般的封建主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哲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只是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原初”物质。比如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的。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土、水、火的学说,还有人主张只有水或者只有火才是世界的起源。其中,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在世界上坚持了物质统一的正确立场,不同程度地具有朴素的辩证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直观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不能完全坚持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原则。

从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在思想战线上的表现,但也是人类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动力。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哲学对立和斗争,反映了当时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自由派的利益冲突,也对以后欧洲哲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经历了诸子百家争鸣,汉代王充反对神学目的论,南北朝范真以神化神灵反对佛教神仙学说,唐代柳宗元反对天命论,宋代理学和明清王夫之哲学思想, 这些都贯穿了中国封建时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在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处于“冬眠”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经院哲学中仍然存在着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和明确的唯心主义实在论之间的斗争。

14-16世纪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点。这个时候,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人道反对神权,以科学反对迷信,就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个以文艺复兴之名载入史册的时期,出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反对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无畏斗士。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在英法等国迅速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与此同时,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哲学掀起了一场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成为主流的形而上学哲学革命,出现了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65,438+0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以拉梅蒂、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为代表的65,438+0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战斗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成为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对彻底的先导,也达到了资产阶级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在这一阶段,西方哲学更加注重认识论的研究,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潮,其中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如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贝克勒、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的对立,荷兰的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和法国的笛卡尔、德国的唯心主义理性主义的对立。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可以在哲学上举起唯物主义的旗帜,但作为剥削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质是有限的。这个阶级在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后,逐渐趋于保守和反动,在哲学上也走向唯心主义。以贝克勒为代表的英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英国革命后17世纪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反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这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严重的缺陷,即在社会历史领域不贯彻唯物主义原则的机械化、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和剥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带有强烈的机械论性质。尚处于“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被培根和洛克引入哲学领域,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了浓厚的形而上学性质。机械化和形而上学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害怕社会变革和企图使资本主义制度永久化的主观愿望。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形而上学是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在《周易》、《老子》、《道德经》等中国古代文献中,朴素辩证法极其丰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世界是万物的整体,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永远的活火,按照律法燃烧和熄灭。列宁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精彩阐释。除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发结合,一些唯心主义者(如柏拉图)的哲学中也包含着许多辩证思想。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德国酝酿。与此相适应,形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辩证思想。这种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奇特结合,就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落后,政治弱小,既想又怕革命,反对封建专制,向封建贵族和教会妥协。这种二重性体现在哲学上,就出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二重性。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绝对概念”基础上的唯心辩证法。在他看来,“绝对概念”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只是“绝对概念”的产物,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绝对概念”进化的结果。绝对概念的矛盾运动产生自然、人和社会,自然、社会和人只是绝对概念、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的阶段或环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末倒置的,他合理的辩证思想必然会被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

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宣告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终结。他认为自然是唯一的现实,人类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相反。他把自然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反对崇拜上帝,要求尊重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对当时思想界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并没有超出直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围,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实现哲学划时代变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彻底、最科学的形式。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9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因素而创立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