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流继电器线圈的工作原理?
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受控输出电路接通或断开。可分为电气继电器(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和非电气继电器(如温度、压力、速度等。).它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体育、遥控、测量和通讯设备。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装置,有控制系统(也叫输入回路)和被控系统(也叫输出回路)。通常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是一种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因此,它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和转换电路的作用。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电磁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和接触簧片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在电磁力的吸引下克服回位弹簧的拉力而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常开触头)相吸。当线圈断开时,电磁吸引力消失,衔铁会在弹簧的反作用下回到原来的位置,使动触头和原来的静触头(常闭触头)相吸。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和释放,从而达到电路中通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我们可以区分如下:继电器线圈不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态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簧片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热簧片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磁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簧片开关、导热安装件、塑料基板和其他附件组成。热簧继电器不需要线圈励磁,而是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永磁环能否给簧片开关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控温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固态继电器是一个四端器件,其中两个端作为输入端,另外两个端作为输出端,中间用一个隔离器件实现输入和输出的电气隔离。
根据负载电源的类型,固态继电器可分为交流型和DC型。按开关类型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类型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二、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它可以是交流电压或DC电压。
2.直流电阻
指继电器中线圈的DC电阻,可用万用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指继电器能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正常使用时,给定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继电器才能稳定工作。一般情况下,施加在线圈上的工作电压不应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大电流,烧毁线圈。
4.释放电流
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下的电流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会回到不通电释放状态。此时电流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指继电器允许负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可以控制电压和电流,使用时不能超过这个值,否则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第三,继电器测试
1,测量接触电阻
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和动点的电阻,其电阻值应为0;常开触点和动点的电阻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分哪个触点是常闭的,哪个触点是常开的。
2.测量线圈电阻
可以用万用表r×10ω测量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值,从而判断线圈是否存在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一个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将电流表串联在电源电路中进行监控。慢慢升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了准确,可以试几次,取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电流。
也是如上所述的连接测试。继电器吸合后,电源电压逐渐降低。当继电器再次释放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您也可以尝试几次,以获得平均释放电压和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为吸合电压的10 ~ 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就不能正常使用,会威胁电路的稳定性,使电路不可靠。
四、继电器的电气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画两个平行的长方框。同时,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标记在长方框内或旁边。继电器触点有两种表示法:一种是直接画在长方框的一边,比较直观。另一种是根据电路连接的需要,将每个触点拉入自己的控制电路。通常,同一继电器的触点和线圈分别标有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对触点组进行编号以示区别。继电器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当可动式(H型)线圈未通电时,两个触点断开,当通电时,两个触点闭合。由组合拼音前缀“h”表示。
2.当动态断开型(D型)线圈未通电时,两个触点闭合,当通电时,两个触点断开。它由连字符的语音前缀“d”表示。
3.转换类型(Z类型)这是接触组类型。这个触点组有三个触点,即中间的一个动触点和上下的一个静触点。当线圈未通电时,动触点和一个静触点断开,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头移动,使原来断开的触头闭合,原来闭合的触头处于断开状态,从而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联系人组称为转移联系人。用“转”字的音标前缀“Z”来表示。
动词 (verb的缩写)继电器的选择
1.先了解必要条件。
(1)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②受控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3)受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择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择依据。控制电路要能为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的吸合不稳定。
2.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所需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编号。如果你手头有继电器,可以根据数据检查一下是否能用。最后考虑大小是否合适。
3.注意电器的音量。如果用于一般电器,小继电器除了箱体体积外,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和遥控装置,应选择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继电器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继电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推动继电器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也对继电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小型化和片状化。比如用IC封装的军用TO-5 (8.5× 8.5× 7.0 mm)继电器,抗振性高,可以使设备更加可靠。二是组合多功能,可兼容IC和内置放大器,要求灵敏度提高到微瓦级;三是全固化。固态继电器灵敏度高,能防止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对继电器的需求显著增加,带微处理器的继电器将会迅速发展。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数字时间继电器可以通过指令控制。随着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结合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紧凑而完善的控制系统。目前,由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现在,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系统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各种低成本的继电器,并可以自动完成各种操作和测试。
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继电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整个继电器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光纤将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传输动脉,随着光纤通信、光传感、光计算机和光信息处理技术的推进,将出现光纤继电器、干簧管光纤开关等新型继电器。
光电技术将极大地促进继电器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光计算机的可靠运行,研制了双稳态继电器。
为了提高航天继电器的可靠性,期望将继电器故障率从目前的0.1PPM降低到0.01 ppm;。载人空间站要求达到0.001PPM。耐温200℃以上,耐振490m/s以上,能承受2.32×10(4)C/Kg的α射线辐射。为了满足空间要求,必须加强可靠性研究,建立高可靠性的专用生产线。
新型特种结构材料、新型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光电材料以及吸氧磁性材料、温敏磁性材料和非晶软磁材料的发展,对新型磁保持继电器、温度继电器和电磁继电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出现具有新原理和新效应的继电器。
随着微电子和芯片技术的发展。继电器将向小型化和表面贴装方向发展,二维和三维尺寸只有几毫米;目前国际上一些厂家生产的继电器的尺寸只有5 ~ 10年前的1/4 ~ 1/8。因为当电子机器尺寸减小时,需要一个更小的继电器,其高度不超过其他电子元件的高度。通信设备制造商更渴望密集继电器。日本富士通高美泽公司生产的一款BA系列超密信号继电器,尺寸仅为14.9(W)×7.4(D)×9.7(H)mm,主要用于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能承受3kV的波动电压。该公司推出的AS系列表贴继电器体积仅为14(宽)× 9(深)× 6.5(高)毫米..
电力继电器领域尤其需要安全可靠的继电器,如高绝缘继电器。日本富士通高美泽推出的JV系列功率继电器包含五个放大器,采用高绝缘小截面设计,尺寸为17.5(w)×10(d)×12.5(h)mm,由于机芯与外缘之间采用了加强绝缘系统,绝缘性能达到5kV。日本NEC推出的MR82系列功率继电器功耗只有200mW。
继电器中装有放大、延时、触点抖动消除、灭弧、遥控和组合逻辑等各种电路,可使其具有更多功能。随着SOP技术(小轮廓封装)的突破,厂商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成为可能。继电器和微处理器的结合将具有更广泛的特殊控制功能,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
新技术的群体性兴起,将推动各种不同原理、不同性能、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继电器的发展。在科技进步、需求牵引和敏感、功能材料发展的推动下,特种继电器的温度、射频、高压、高绝缘、低热势、非电量控制等性能将日益提高。
自电话继电器首次使用以来,电磁继电器(EMR)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光耦合技术的突破,固态继电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继电器相比,它具有寿命长、结构简单、重量轻、性能可靠等优点。固态继电器无机械开关,具有与微处理器兼容性高、高速、抗冲击、抗振动、低泄漏等重要特性。同时,由于该产品无机械接触,不会产生电磁噪音,因此无需添加电阻、电容等元件来保持静音。传统继电器需要这些附加元件,所以传统继电器往往笨重复杂,成本高。
未来小型密封继电器的市场发展将集中在与IC兼容的to-5继电器和1/2水晶盖继电器。军用中继将加速向工业/商业化的转移。美军接力约占总接力的20%。通用继电器市场继续向小、薄、塑封方向发展。小型印制板用继电器仍将是通用继电器市场发展的主流产品,固体继电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价格将继续下降,并向高可靠性、小尺寸、高浪涌电流抗冲击和抗干扰性能靠拢。簧片继电器市场将继续扩大。表面安装继电器的应用领域和需求将会增加。
参考资料:
/view/3956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