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渊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4500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在山东省垦利县汇入渤海。干流河道总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 ~ 119,北纬32 ~ 42,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其中入流面积4.2万km2)。

地形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东临渤海,北至阴山,南至秦岭。它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台阶。第一级是盆地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世界著名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3000~5000m m,有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沿青海高原南缘的巴颜喀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横贯高原北缘,形成青海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黄河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的源头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和沼泽。

第二级台阶大致以太行山为界,海拔1000~2000m。该地区白宇山以北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宇山以南是黄土高原、秦岭和太行山。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900km,宽30~50km,海拔1200 ~ 900 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就像一道屏障,阻挡了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沙漠对黄河流域腹地的入侵。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为界,面积约1.3万km2,海拔1.000 ~ 1.400m,是一个近似方形的台地状干旱剥蚀高原。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北部是库布齐沙漠,南部是毛乌素沙漠,河流少,盐碱湖多。高原边缘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至秦岭,北至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貌有黄土塬、梁、岬、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泥沙的主要源区。黄土高原的魏奋盆地是由黄土堆积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地堑式构造盆地。魏奋盆地是陕西省的富庶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

秦岭山脉横跨黄土高原南部,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对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有很大的阻碍。太行山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是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地区流域周围的伏牛山、外房山、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东南海洋暖湿空气向黄河中上游渗透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和中国西部的气候产生影响。该地区有利于水汽抬升的地表,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为东部太行山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00米以下..黄河是这个地区的分水岭,北面是海河流域,南面是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水旱碱灾害严重。山东中部的山丘包括泰山、庐山和沂蒙山。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少数山区在1000米以上

气候黄河流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东部是海洋,西部是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季风区,其余为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看,盆地东南部基本湿润,中部半干旱,西北部干旱。该盆地的冬季受蒙古高压、盛行北风、干燥寒冷的气候和稀少的降水控制。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暖湿海洋气团进入盆地,蒙古高压逐渐北移,冷暖气团交汇,降水集中较多。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的形式出现,降雪的比例并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70100万m3,仅占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等效降水深度465mm(含内流区)。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约800mm,部分地区超过9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 ~ 300毫米,尤其是杭锦后旗至内蒙古何琳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 6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夏季(6 ~ 8月)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冬季(65438+2月~ 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的3.1%,最小月份为65438+2月,占全年的0.6%。全流域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Cμ值)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山区低于平原。年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7月月平均气温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极端最高气温达44.3℃。最低气温在6月5438+10月,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温度为-48.1℃。大部分地区日气温变化范围为10~15℃。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流总径流量的2.1%,在全国七大河流中排名第四。流域年均径流深77mm,仅为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河流中仅略高于辽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3%。耕地平均每亩用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亩用水量的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这是黄河水量最丰富的地区。虽然兰州至河口镇之间的流域面积增加了654.38+063万km2,占全河的654.38+02.5%,但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河流蒸发和渗漏损失较大,河流径流量不增反减654.38+00亿m3。河口镇至龙门之间流域面积占全河14.8%,涌水量72.5亿m3,占全河12.5%。龙门至三门峡之间的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之间的面积仅占河流总面积的5.5%,但流入量为6.08%亿m3,占全国河流水量的10.5%,是另一个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段占河道总面积的3%,入库流量21亿m3,占河道总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月~ 65438+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跌,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为335m3/s,相差近17倍。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建设,80年代黄河年径流消耗量已达280-290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农村人畜用水量约为1,654,38+0亿m3,其余为农业灌溉用水。黄河径流有效率约为50%。与国内外其他主要河流相比,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黄河径流的年内和年际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